普格:扶贫开发惠民生
普格县举全县之力扶贫开发惠民生,彝家新寨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特色产业深入发展。2013年,普格县围绕扶贫攻坚,通过实施片区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使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阿力子曰:“刚回来时,都认不出家在什么地方?”
走进普格县马场坪村,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屋拔地而起,村子再也不是烂泥路,而是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在这个具有螺髻山神韵的村子里,住着385户1820人,文化广场上,回家过年的彝族小伙聚在一起谈笑着风声,美丽的彝家山寨透着和谐的景象。
来到村民阿力日以家,一家人正围在一起看电视,从成都打工回来的儿子阿力子日快人快语说起了现在村里的变化。“刚回来时,都认不出家在什么地方,家里新修了房屋,房子采光好,保暖舒适,摩托、彩电、洗衣机一应俱全,还安装了太阳能。”说到这些全家人满脸笑意。
马厂坪村是普格县彝家新寨建设的示范点之一,其中集中点建设30户,风貌改造112户,投入资金484万元,与此同时,在省烟草专卖局的帮扶下,新建了1个村级活动室、800米村道、入户用电66户,沼气池50口,垃圾池2个,环境绿化70户,农家书屋1个,商贸场所1个,项目总投资749万元,全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和村落面貌。
据了解,2013年,普格县全县实施了19个村1647户彝家新寨建设,项目总投资1.6亿元,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建设3500人,新建村内水泥路58.6公里,组道水泥路8.2公里,入户水泥路11.36公里,沼气池建设550口,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马拉力:“养殖场建在家门口,足不出户挣到钱!”
按照扶贫到户的原则,普格县把扶持贫困户发家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切入点,加强“输血”、“造血”功能,使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养殖场建在家门口,足不出户挣到钱!”五道箐乡村民马拉力对家门口即将建成的养殖场充满了期待。
普格县与外商签订2.5亿元规模化生态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协议,在该县五道箐乡建设生态猪、生态鸡养殖及屠宰、加工、冷冻仓储、销售一体化项目基地,养殖规模为种猪500头、生猪年出栏量8000-10000头、年产土鸡30000-50000只、年产土鸡蛋500万枚-900万枚。
普格把招商引资、发展支柱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头戏,生态养殖项目的落户,给五道箐乡百姓提供了就业的机会,通过公司加基地的发展模式,可带动当地上千户农户参与养殖,解决当地部分剩余劳动力从事养殖、运输、加工等行业,“这样既不耽误种田,又不耽误挣钱”,普格县五道箐乡乡长田舟告诉记者。
而在沙合莫村,马铃薯标准化种植,也让村民相继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沙合莫村二组村民米色子打告诉记者,依靠政府提供的薯种和必要的肥料,还邀请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培训,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米色子打高兴地盘算着:“今年我家种植马铃薯12亩,产量近6万斤,收入近2万元。”
沙合莫村的村主任告诉记者,全村种植马铃薯4000亩,平均收入近1.5万元,发展马铃薯种植以来,有些共计收入6万多元,少的也有3万元左右,90%的家里都买了电视,电话几乎家家都有,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2013年,普格县在团结、跃进等6个村,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838万元,覆盖635户2390人,项目建成后,新增产值767万元,新增纯收入257万元,新增人均收入1100元。
李安才:“掌握电焊的基本技能,月收入近3000元。”
普格县高度重视劳务扶贫培训工作,多措并举,扎实有效推动工作开展。通过对贫困农民非农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农民走出困境,摆脱贫困,最终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李安才是普格县花山乡建设村人,上有双老、下有两个孩子,由于既无挣钱的技能,又没有外出打工,生活过得相当艰难。没有经济来源的他,每年都会为孩子的学费愁得睡不着觉。普格县把他列入劳务扶贫培训对象,为他提供了电焊工的培训机会,并免费提供食宿,经过近1个月的培训,李安才已初步掌握电焊的基本技能,并在一家铝合金生产厂里找到一份工作,月收入近3000元。
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普格县开展农村劳动技能培训24期,农村劳动技能培训1320人,并对其中515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发放了职业鉴定证书,开展创业培训1期,共培训32人。凉山日报记者 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