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晨:“一带一路”将逐步推动地区和解

03.11.2016  09:35

   陈晓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已经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积极增长效应的“一带一路”倡议,将用“发展”弥合民族、国家间的裂痕,助推地区紧张局势缓和,促使其逐步达成和解。

  由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辐射亚欧非大陆,涉及44亿人口,迄今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

  中国已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产能合作。

  在这些沿线国家和地区间,不乏政治上对立、民族间仇视、宗教上冲突、军事上对抗的国家。过去几年,全球5000万人因地区冲突的显着上升而颠沛流离。

  印巴矛盾、巴以冲突、朝韩对峙、叙利亚问题……冲突与动荡的威胁频仍,破坏着全球和平基石,损害着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民生改善。

  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曾论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即一个地区如果经济较为繁荣,战争、动荡就会相对较少发生。

  “最初作为经济发展战略被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恰好符合这一论述。”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陶坚说。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政策沟通、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投资贸易合作、深化金融领域合作、广泛开展交流交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通过‘一带一路’,以经济发展为手段,试图改变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多冲突的状态,这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是有可能实现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说。

  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安全形势复杂、热点问题频出,东亚与西亚成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和威胁交织密集的重点区域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一凡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助推地区和解方面带来的作用,很可能成为一种与“治标不治本”的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模式相反的、全新的“治本之策”。

  他说,“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成为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三股势力”发展的肥沃土壤,除了宗教因素之外,贫困人口聚集、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率较高,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根据自身发展经验,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首先着眼于经济发展,以减少贫困,有助于消除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一直以来,中国都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被写入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而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在继续重申此一判断的同时,更加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中国对世界时代主题的分析判断,也是其世界观的一个直接反映,决定着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姿态,即地位的显示、作用的发挥和责任的履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负责人陈晓晨说:“虽然‘一带一路’并不是政治倡议或计划,但国家间密切发展经济贸易合作,确实有助于加强国家间政治互信。

  2014年5月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中方首次倡导亚洲各国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并阐释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的“丝路精神”。

  “除了给曾经剑拔弩张的地区关系提供了一个缓和的机会,‘一带一路’还给许多爱好和平的团体和组织提供了一个抓手、一个着力点。”陶坚说。

  他认为,即便是战乱地区,也存在许多期待和平,致力于推动和解的力量和团体,过去大多只能从道义上反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依靠口头宣传、媒体造势而没有着力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这些爱好和平的人就能加入其中,动力源越多,推动地区矛盾冲突缓解就能越顺畅。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投资和发展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援助、地区安全、国际秩序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举足轻重,并通过解决自身粮食安全、减贫、就业、积极参与全球市场及多边贸易体系,为转型期国家提供了范本与经验。

  不久前,中国主场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的公报表示,将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普惠共享。消除贫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不平等现象,不让任何国家、任何人掉队。

  陈晓晨认为,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地区和解来说很难是立竿见影的,但作为一个长期的计划,有希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从“发展”这个根源上推动地区和解。

   来源: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本文刊于10月24日新华社)

责任编辑:刘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