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需要晏阳初 达州驻村队员读《晏阳初》

08.10.2022  11:12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7日电 2021年10月,达州市总工会原副主席杨波从单位领导岗位卸任,主动申请投身乡村振兴,成了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恰逢此时,杨波获悉苗勇先生的长篇传记《晏阳初》问世,心头不禁为之一怔——阳初倡导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不正契合了乡村振兴吗?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杨波就听闻巴中出了个晏阳初,虽然当时并未对“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的名头一探究竟,但作为达州人,仍为有如此杰出同乡(当时巴中属达州市前身达川地区管辖)引以为傲。遗憾的是,此后多年,几乎再未获得关于晏阳初的任何信息,因此对晏阳初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知其名、不知其所以得名”的层面,直到拜读苗勇作品《晏阳初》。

  买来新书,杨波并未立马开启阅读模式,而是强忍一睹为快的冲动,提醒自己先脚踏实地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毕竟之前我对“三农”知之甚少,对当下中国农村现状也缺乏深入了解。

  2022年9月,驻村帮扶近一年后,杨波在工作之余用了整整两周时间,仔细读完《晏阳初》一书。杨波认为作者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泼墨展现晏阳初先生的传奇一生。阅读过程中,杨波为晏阳初的艰辛求学路深深感慨,为他扎根乡村、走出国门,一生追随平民教育事业的执著而共情。

  整整100年前,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本可觅得高枝奔向锦绣前程的晏阳初,“不做官,不发财”,义无反顾投身平民教育,立志改变国民愚昧落后的现状,寄望古老的中华民族迅速走上国强民富的康庄大道。他和他志同道合的追随者举家从大城市奔赴艰苦农村,满腔热血扎根基层,开启乡村识字运动,探索定县实验、新都实验、衡阳实验,使无数贫苦大众从中受益,写下20世纪中国乡村改革无法“无视”的一笔。随后他走出国门,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改造运动,为贫苦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智慧和富足的大门,享誉“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成为华夏儿女的骄傲。

  杨波从书中感受到了晏阳初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一生只做平民教育一件事的执着坚守,彰显了他的使命感和救世观,书写了属于他的传奇,也激励着每一个心伏大地、情系苍生的人。而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杨波眼中的晏阳初是乡村振兴的探路人。

  面对困境,晏阳初笃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民生、顺应民心、注重民愿的价值理念。这种“万事民为先”的朴素思想,这种惜民爱民的人文情怀和忧国忧民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也是晏阳初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矢志不渝投身平民教育事业的历史渊源。晏阳初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同时接受西学熏陶,正是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成就了他“有使命感和救世观”的坚定信仰,支撑他终其一生为贫民教育奔走呼号。

  如今,乡村振兴前路漫漫、任重道远,这也为有识之士和天下英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能够融入乡村振兴洪流,杨波深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对照晏阳初先生对待平民教育事业、对待农村农民的态度,作为驻村队员的杨波亦“”亦“”。“”的是,杨波去乡村发挥余热的想法由来已久,希望能尽所能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在对待农村农民问题上,杨波自认与晏先生有共同语言。“”的是自己没有终生奉献“三农”的勇气,驻村届满或将按期“回归”,终究没有晏阳初以身相许的信念支撑;“”的更是自己缺乏服务“三农”的底气,这一方面源于才疏学浅、积累有限、能力不济,另一方面则是少了晏阳初那般专注。

  当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实验”期间,要求所有人“吃住在农村,要和村民打成一片,学定县话、吃定县饭、住定县屋、走村串户、下地劳动……”,并带头带上家眷,很大程度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为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杨波认为,选拔驻村工作队员,最好坚持自愿原则,把耐得住寂寞、真心愿意为民请命的人选到乡村去,同时加强日常监督,谨防居心不良者投机取巧。

  世间需要晏阳初,驻村帮扶多一人。在杨波看来,如果每个驻村队员都像晏阳初那样爱农村、爱农民、爱生活,何愁做不好驻村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必将开花结果,“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也一定指日可待。(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