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寒食帖》所写的"泥污燕支雪"
三苏祠苏东坡像。 张忠苹摄(视觉四川)
眉山三苏祠大门。张忠苹摄(视觉四川)
祝勇,曾花十余年时间,沿苏东坡的足迹去追寻这位宋代大文豪,试图靠近苏东坡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在他眼里,苏东坡到底什么样?
11月20日,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在苏东坡老家四川省眉山市拉开序幕。而本届文化节上的重头大戏——东坡文化节开幕式暨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11月23日正式发声,来自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90余位苏学界顶尖学者和权威专家齐聚于此,分享苏轼这位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溯源时光长河中那段闪亮的历史。
在这些嘉宾中,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当代著名散文家祝勇受邀发表主旨演讲,畅谈他对苏东坡的研究心得。
祝勇,曾花十余年时间,沿苏东坡的足迹去追寻这位宋代大文豪,也曾用四年的时间翻阅20卷的《苏轼全集校注》,最终推出重磅心灵传记《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试图靠近苏东坡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
苏东坡到底什么样?接受四川日报专访时,祝勇说:“他是石,是竹,也是尘,是土,是他《寒食帖》所写的‘泥污燕支雪’。”□本报记者肖姗姗
关于
书
重走东坡路 寻访“朋友”苏东坡
记者:就历史名人这个写作对象来说,你曾写过李白。但为何写苏东坡更多,推出《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这样一部著作?
祝勇:千古风流人物,我最想写的,就是苏东坡。不是写一篇文章,而是用一本书,表达我的敬意。一是因为苏东坡重要,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心头都萦绕着他的诗句词句。他的文学,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题。
二是因为苏东坡好玩。他机智、幽默、坦荡,乐于和自己的苦境相周旋,从不绝望,也从不泯灭自己的创造力。甚至说,他文化和人格中所有的亮点,都是由他所处的苦境激发出来的。苏东坡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潜能,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茁壮。
记者: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写作过程?
祝勇:我不仅阅读了苏东坡的许多篇什,而且十余年之中,几乎走过了苏东坡走过的所有道路。比如前往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比如翻越艰险的蜀道,从四川进入陕西;比如定州、河洛、江浙之行;比如自长江入赣江,体验十八滩之险;比如翻越南岭,抵达广东梅州、惠州;比如渡过琼州海峡,抵达海南……十余年间,我不是出于有意的策划,而全然在无意之间,复原了苏东坡的道路,而当书写苏东坡的欲念一天天明朗起来时,我才发现,这一切或是天意。
记者:研究和书写苏东坡的人太多,你对苏东坡的表达,有什么与众不同?
祝勇:我首先是把苏东坡放置到人间——他本来就是人间的。他会玩,会生活,接地气,很可爱,让我写起来有劲,不是泥菩萨、偶像、冰冷的人物,我觉得可以和他穿越时空对话,温暖亲切。
全书的布局,我从苏东坡的生命中撷取了十个侧面,分别是: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我尽可能将这十个主题与苏东坡生命的时间线索相衔接。
我是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我更多地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史原物”联系起来。我的博士学位是艺术学,在这之前,从文学角度去解读苏东坡的有很多,而我,更侧重于艺术的角度。总的来说,是一个全面的角度来阐述苏东坡。
记者:苏东坡在四川生活的种种细节,故宫里的文物、史料都有反映吗?
祝勇:有反映,但是在四川的内容没有这么细,他的成就大多在出川之后,只有一小部分涉及到四川,比如他著名的《江城子》回忆亡妻。苏东坡的手札墨稿也有。虽然有些没有直接涉及到四川,也是四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因为苏东坡的才气受到了四川这片土壤的滋养。
关于
苏东坡
空前绝后的百科全书式大师
记者:你心目中,苏东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祝勇:他是石,是竹,也是尘,是土,是他《寒食帖》所写的“泥污燕支雪”。他的文学艺术,牵动着人世间最凡俗的欲念,同时又代表着中国文化最坚定的价值。他既是草根的,又是精英的。总而言之,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师,历史上空前绝后。王安石说,五百年不会出这样一个人。我觉得到现在一千多年也没有出,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苏东坡,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卓越。
记者:现在有一句话很流行,“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读苏东坡,能给人生怎样的启发?
祝勇:苏东坡被称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所以他是智慧的。而事实上,我们现实中很多问题可以求教苏东坡,他可以给你解答。只要你认真去读苏东坡的作品,体会他的作品,会发现很多现实问题都可以被解答,苏东坡的一生,对今天每个人都有借鉴意义。他的艺术理念,一直滋养后世,在经过元代赵孟頫、明四家、董其昌等之手,一直贯注到今天。苏东坡的价值,不只在于他的文学、他的书法,更在于他对个人命运的掌控与对时代精神的重塑,尽管他连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都快没有了。
至于苏东坡的人生智慧,那一定是对我们有启发的。他这一辈子,哪怕是在黄州那么难的时候,他都是很乐观、很坦然的。他接受生命中发生的每一种可能,在什么情况下都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不仅有能量,而且有热量,这份热量能够辐射给很多人,不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比如说我尤为喜欢苏东坡的性格,他孤傲,但不狂傲,而是虚怀若谷,平心对待每一个人,在平凡中见人格伟大。年过六旬的他被贬到海南岛,当时那是一个人死后连棺材都没有的偏远地区,他仍在诗里开玩笑,说自己当年被京城人人倾慕,如今却连老太太都不看我一眼了。对我们来说,他既亲切,又饱含力量。
记者:但人的一生,一定是有喜有悲的。苏东坡也经历过大起大落,这从他的诗词里也可以看出来。
祝勇:对,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比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比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比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比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更不用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面,有孤独,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挫败,有挣扎,有苦涩,有洒脱。他的文学,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题。于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
关于
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别让历史悬在空中
记者:今年初,四川启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7月12日,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苏东坡在列。对于四川的这个举措,你有什么感想?
祝勇:四川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评选在全国都有意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名人,但是怎么去梳理,怎么去传播?这是一个挺难的事情。所以这个活动虽然是评了10个人,但是经过对10个人的总结,非常利于传播。这个我觉得挺好的,这就说明四川重视历史文化。因为很多地方都在规划、在发展,但是这种规划、发展要从历史中寻找资源。今天我们讲的文化自信,它从哪儿来呢?文化自信不能虚着说,一定要落实,认识和传播历史文化名人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特别好。
记者:你觉得苏东坡最值得后人传承的精神是什么?
祝勇:从中华文明史来看,苏东坡是一个重要驿站。秦代至今2000多年,到苏东坡正好是1000多年,正好走到一个节点,一个驿站,承上启下。宋代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苏东坡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集大成者,他在很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所以说不能单一地去说苏东坡,会把他说小了,这就是他与历朝历代的历史名人所不同的。他对后面一千年的风气产生很大影响,文徵明、唐伯虎都是从苏东坡那里获取养分的。在那个年代大家都在继承他身上的闪光点了。所以他特别重要,很难想象没有苏东坡,中华文明会怎样?由他而形成的支流又是蔚为大观。
记者:你觉得四川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让苏东坡及其精气神再现世间?
祝勇:我觉得直接传播的方式比较好,因为故宫博物院做历史人物纪录片很久了,以后也还会做以故宫为主题的纪录片,这种比较直观和艺术化的方式来传播,比较好,通俗易懂,传播量大。我担任总撰稿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播出后,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还有李白、杜甫、扬雄,这些我们都可以进行影视综合传播,它可以在电视台、电影院、网络,也可以在手机上传播。传播渠道非常多,与大众的趣味相吻合。我觉得其他综合方式如APP、微信、文创都是很好的载体。
记者: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但如何做到深入人心,让大众真正来重新关注历史名人?
祝勇:要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审美结合,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固化的东西,悬在空中,谁也不能动。前几天,我在喜马拉雅听王扶林谈创作电视剧《红楼梦》时讲,《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一定要与80年代的大众审美趣味相结合,和当时的时尚相结合。选择王立平这个通俗音乐人来作曲,当时有很多人不同意。我想,他们不懂王扶林要的是什么。王扶林说,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普及的一个原则,是一定要有一个连接点,结合传统和现代。所以,要让历史文化名人“活”起来,首先要看我们所提供给大众的内容,是不是“活”的?有没有灵气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