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县脱贫攻坚纪实
这是中国西南一个偏僻的彝族山村——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现在人们更习惯叫它“悬崖村”。曾经,这里的村民进出村要借助17段藤梯,攀爬落差达800米的山崖。
这个偏僻的彝族山村,让总书记牵挂。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了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和凉山州委书记的汇报后说,“悬崖村”的老百姓生活是他最牵挂的事。
今天的“悬崖村”已经闻名全国,让“悬崖村”闻名的,已经不是这里的滕梯,而是短短一年时间里,在这个偏僻彝族山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2000多级的钢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新建的村小和一村一幼给了孩子们更好的学习环境,4G移动互联网实现无缝覆盖……
“悬崖村”,成为了中国脱贫攻坚成功样板的热词,这是中国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在这个偏僻彝族山村的实践。
这个实践,正在今天的昭觉县被生动书写。
昭觉县,我国最大的彝族人口聚居县,全县30多万人口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8.2%。
昭觉县曾经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60多年前,我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州从这里出发,带领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一个民族新的历史;今天,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昭觉县再次出发,开启了一个民族拼搏脱贫攻坚,筑梦全面小康的历史新篇章。
翻开昭觉县的历史,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巨变,追寻昭觉县脱贫攻坚的历程,能够清晰地听到中国脱贫攻坚的铿锵脚步声。
思想脱贫,新观念锻造脱贫内生力
这是一场不一样丧事,2016年7月,昭觉县四开乡洒瓦洛且博村洛切吾组村民阿说尔布去世。按照彝族传统习惯,接下来就是非常隆重丧事。他的妻子算了一下,前来吊丧的大概有1200多人,估计按照彝族习惯要杀12头牛、10只羊、10头猪,整个丧事办完要花费12万元。
此前,昭觉县已经出台了一个规定,针对彝族婚丧事收取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的旧习惯,要求在“四好”村创建中,严格禁止婚丧事收取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昭觉县委县政府决定,以这场丧事为契机,在全县开一个丧事新办的好头,让彝族群众逐步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于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县、乡、村干部组成的吊唁小组来到了一个普通彝族村民的葬礼上,他们按照彝族风俗前来告慰亡灵后,立即分头找死者的亲戚朋友们,宣讲丧事新办,化解他们要面子的心里顾虑。最后,这场丧事只花费了4万元,比计划足足节省了8万余元。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但同时,也生成了许多历史的沉疴,一些流传千年的传统陋习,成为阻隔在民族与现代文明社会之间的大山。
脱贫攻坚,不仅是在物质的脱贫奔康,根据重要是精神的脱贫,这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硬仗。
思想观念脱贫,这是一场久久为功,补千年之课的特殊攻坚战。面对历史的沉疴和自然环境条件形成的传统陋习,昭觉县发起了“3579”脱贫攻坚战。
“3579”是一个从思想观念刷新,行为习惯改变、机制制度保障到最后民生生活改善的,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工作模式。
“3”——通过现代意识和职业技能教育,法德教育,感恩教育为主的三项教育破除贫困群众的思想桎梏;
“5”——推进红白事宜革命、生活用能革命、厕所文化革命、餐饮习俗革命、个人卫生革命的五项革命,革除贫困群众的生活陈规陋习;
“7”——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农村卫生清扫机制、禁毒防艾机制、红白事宜从简操办机制、规范有效的村民自治机制、“四好”创建专抓专管和督查机制、舆论监测机制7项机制为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脱贫提供制度保障;
“9”——为贫困村成立厨师流动服务队,购买炊餐具,配发洗衣机、修建了公共厨房和公厕;为贫困户配发了生活用具,为每个村落实一户不少于1分的菜园地等,办好9件实实在在关系到贫困群众日常起居生活的实事,把移风易俗与民生改善被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让移风易俗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有成效。
今天,遍布昭觉县村村寨寨的271所农民夜校、271广播站、271个红白理事会,271个公共厨房、832个村社公厕,1706台洗衣机;4971个贫困群众家庭浴室正悄然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全县2.8万户贫困家庭成为“四好家庭”,55个村进入州县“四好村”行列。还有130多个村正大步迈进省州县“四好村”行列。
“3579”工作法,如破冰之船,正破开千年积淀的陈规陋习坚冰。
全域推进:新思维激发脱贫发展力
1月13日,由川投集团、成都天友旅游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四川川投天友“悬崖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挂牌,投资6.3亿元的“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开工,“悬崖村”文旅产业扶贫正式进入实操阶段,“悬崖村”迈进了农文旅交融的乡村振兴之路。
“悬崖村”年轻的村民拉博被新成立的公司相中了,他成为一名户外攀岩领队,他将会有每月3000元的收入。
2017年7月,海拔3000多米的昭觉谷克德高原湿地,2017大凉山彝族传统火把节在揭幕。当天,60多万人次的游客涌进了谷克德,人们在这里唱啊、跳啊,感受绮丽的民族风情,享受别样的高原风光。沉寂千年的谷克德以另外一种容颜灿烂绽放——农文旅相融开启了昭觉县脱贫攻坚的一个新产业。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支撑。
昭觉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这里,高山峡谷纵横,地势切割强烈、最高海拔3878米、最低海拔520米,海拔高差达3300多米,年均气温仅10.9度。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交通运输能力弱,全县58个村、588个社至今未通达(畅)……
大山一样的困难摆在昭觉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面前。
但正如彝族谚语所说,大山再高,高不过雄鹰的翅膀。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重任,昭觉县委县政府深度剖析昭觉县贫困原因,对症下药,精准帮扶——
以建房修路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以富民增收为核心,加紧培育本地特色产业;
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全面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旅则旅,昭觉县实施“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战略,根据县域的地理气候环境,把全县划分为三个脱贫攻坚作战区,根据区域资源环境的不同实施不同的产业政策。
——在不宜耕作的高山发展畜牧养殖业,组建农业合作社301个,建成了2个半细毛羊标准化养殖小区。
——在坡陡地贫、品种单一的二半山区,培育以核桃为重点的“1+X”林业生态产业,建成了核桃示范基地1250亩,完成核桃低改嫁接4万亩;以良品良种带动传统种植业发展,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青薯9号”良种。现在,全县洋芋的亩产平均增加了近1000斤、增收700元,建成5000亩种薯基地助力良种推广。
——在沟坝河谷,发展果蔬产业和生猪养殖,5万亩错季蔬菜已经陆续上市。同时在谷克德、“悬崖村”结合观光农业推进旅游扶贫开发、打造旅游热点。
洒拉地坡乡上游村是昭觉县的一个普通村寨,现在是闻名全州的养牛致富第一村,全村人均纯收入80%来源于养殖西门塔尔肉牛,588户人家,户均养牛2头,全村存栏西门塔尔肉牛1221头牛,每年养牛产值上千万元。村里的养牛大户每年的收入近6万元,一般养殖户都有近万元的收入。
为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昭觉县创新了资金投放方法,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从100万元提高到4450万元,同时根据村、户、人的发展需求,出台了“农户加家支”扶贫贷款担保模式,降低贷款门槛,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3亿元。为贫困户解决了发展生产缺少资金的实际困难。
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基层设施的改善,昭觉县把安全住房建设作为当务之急,实行整村规划、统一建设标准、严格验收程序。2017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427户5737人、彝家新寨建设1050户3675人、整合资金建设的1342户4624人,扶持帮助3819户贫困户14036名贫困群众实现安全住房心愿。
构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打破发展瓶颈。2017年建成通乡油路71.9公里、通村道路430.3公里,这其中,为26个极度贫困村建成通村油路就达147.6公里、59个村省定贫困村通村油路达282.7公里。
脱贫攻坚,不仅是每一户贫困户,每一个贫困人口的物质脱贫,而是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昭觉县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全面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专递,昭觉县全力加大扶智力度,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一村一幼”实现全县覆盖,所有贫困户适龄子女已全部纳入寄宿制管理,近两千名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9+3”学校接受职业教育。
为减少因病致贫、防止因病返贫,昭觉县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贫困人口全部参与新农合,为25.85万人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贫困人口医疗扶持、全民预防保健等八项指标全部达到100%,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5.64%;为4.6万名贫困群众提供农村低保。
大山作证:砥砺拼搏锤炼脱贫执行力
“天上的雄鹰啊,你为什么高高飞走,年轻俊美的好人,就这样离开我们,伤心呀伤心……”
这是一首彝族挽歌,婉转绕梁,悲怆而起的歌声是唱给一位年轻的乡党委书记。
尔古日体,昭觉县大坝乡党委书记,2016年12月1日,因积劳成疾,不幸引发心脏性猝死在工作岗位上,这一年,他才36岁。翻看尔古日体工作履历,发现的是他一路留在昭觉县基层的脚印,昭觉县大坝乡副乡长、武装部长,大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宜牧地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大坝乡党委书记。
这一路,他该是怎样走来的哦,脱贫攻坚,他再也没有时间回到县城的家里,他的爱人也是驻村第一书记。两个人同在一个县,却在不同的乡村,孩子交给了老人。一家三口见面成了奢侈的享受。
“没有时间”是尔古日体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家人生日没有时间,亲人团聚没有时间,舅舅丧事没有时间,自己生病更没时间……是的,他没有时间,他的时间都放在了贫困村里,放在了贫困户家里了。
就在临走之前,他一直说要抽时间回去看看孩子,可是,就这个最简单的愿望,却成了他最终的没有实现的心愿。
“尔古啊,尔古啊,你现在有时间了,有时间就看看你的家人吧”。亲人们把最后的挽歌唱给了尔古。
时间,把昭觉县脱贫攻坚干部定格在了脱贫攻坚路上,定格在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心里,定格出了昭觉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有多难,昭觉县的干部就有多拼,因为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
阿吾木牛,“悬崖村”所在乡的乡党委书记,帕查友格,“悬崖村”驻村第一书记,某色吉日,“悬崖村”村支书。当他们在天梯上如履平地时,其实,他们膝关节的半月板早已损伤。从最早的藤梯到现在的钢梯。数百次的上下“悬崖村”,已经让他们的双膝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
在昭觉2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0多个部门,县、乡、村三级的5000多名干部正奔波在贫困村的村村寨寨,每一个扶贫干部,都有自己的结对帮扶对象,每户贫困户都有一名财政供养人员来结对帮扶。“认穷亲、拔穷根”活动,凝聚起全县人民的脱贫攻坚浩荡伟力。
驾长风,破万里浪。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时代与历史赋予昭觉县30余万人民的神圣使命,为了这一使命,昭觉县委县政府正带领全县人民砥砺奋进。(记者罗淙 阿克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