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区特色农业建设发展扫描

13.03.2015  15:13

      行进在昭化大地,青山白云下,型如小别墅的川北民居依山就势,成片连线的现代农业园区工整规范,柏油路、水泥路纵横交错,通村入户;聚居点小广场上,小孩嬉戏,成年人晒着太阳聊着天……
      近年来,昭化区牢牢把握 “抓改革、育产业、建新村、促增收”的总体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建设为载体,以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谱写了“三农”工作的崭新篇章。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美丽新村托起农民幸福梦
      “刚搬进了自建的小洋房,区上还把水、电接到我们家,还为我们统一修建了进村公路,这样的生活条件我们做梦都没想到。”谈到如今的变化,晋贤乡熨斗村花甲之年的谭福元笑得合不拢嘴。
      围绕促推全区产业发展、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目标,昭化区坚持山水田园路综合治理,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同时开展畜禽养殖场粪污整治,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开展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不断优化全区生态环境。
      该区坚持城乡统筹、产村一体、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建设理念,以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为载体,以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和乡村旅游景区为抓手,高标准梯次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亭子口移民库区新农村示范片和“三江新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一个个幸福美丽新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去年,该区示范片新建新农村综合体1个、幸福美丽新村6个、新村聚居点10个。晋贤乡道角村、太公镇红卫村等10个乡(镇)村荣获“美丽乡村”称号,数量居全市第一。
      特色产业强劲发展,百花齐放绘就满园春色
      生猪、猕猴桃、烤烟、特色蔬菜……每一个都像是散落在昭化大地的珍宝,不仅丰富了昭化名片,更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不竭的活力源泉。
      “围绕‘4+2’优势特色产业,我区响亮提出了‘全域猪和林、东西菜和烟、南北两线桃、百里生态鱼’的总体布局和四大‘十亿’产业带的建设目标,各项产业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昭化区农委主任冯子钊说道。
      2014全年引进各类资金3.3亿元投入农业,建设1000亩以上产业基地 23个,发展农民专合组织35个,为产业持续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生猪“1211”家庭牧场养殖模式、烤烟“1251”家庭农场和“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方式的推行,探索建立的“订单收购、利益兜底”、土地租金+财政投入生产性资金量化股金+务工薪金的“三金”利益联结机制,又为经营收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昭化区农业产业发展硕果满枝:全区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顺利通过省检;规模种植烤烟1.24万亩;新建猕猴桃基地1.2万亩;新增蔬菜种植0.5万亩、山桐子0.7万亩、核桃2万亩,林下中药材2.5万亩;女皇贡米获得第14届中国(广州)国际食品展金奖;“紫云牌猕猴桃”荣获第十五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仙和甜柿获得全国十大优质产品称号……
      惠农利民政策全面落实,全力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年纪一大把了,出去打工没人要。在自家3亩林地种植丹参、桔梗等中药材的9000元收入,加上每月1800元的工资,2014年差不多收入2万元。 ”石井铺乡59岁的王林秀告诉记者。
      “助农增收”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要真正让农民鼓起自己的腰包。为此,该区专门制定出台了《2014年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乡镇“一把手”增收工作责任,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把“分类考核到乡、精准帮助到户”的助农增收工作责任全面落实下去。
      据悉,该区还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去年共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1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万人次,劳务输转9.1万人,累计实现劳务总收入11.98亿元。 通过有序推进土地、林地等农村产权流转和入股分红等改革措施,激活农村资产,农民人均实现土地入股、分红现金财产性收入233元,并及时兑现各种惠民补贴1.21亿元。
      立足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建成了柳桥、紫云等旅游惠民新农村综合体3个,新发展农家乐80余家,2014年乡村景点共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以上。

记者    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