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的广元模式:安家有方 逐梦有道

23.03.2017  22:48

 

  2017年,四川省下达广元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8787户28539人,完成总投资16.85亿元;自加压力提前启动2018年搬迁任务3033户10602人,完成总投资64486.9万元。按照统一部署,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于2017年3月底前全部开工,7月底前完成住房建设,10月底前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入住及旧房拆除。

  目标已定,接下来便是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

  3月15日、16日,记者一行深入青川县、昭化区,踏泥泞、进农家、访工地、看园区、话发展,当地党委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切、搬迁户对脱贫增收的渴望,在记者的采访本上涓涓流淌。

  问题:新房咋个建?答案:“统而不死,放而不乱

  3月中旬的青川县乔庄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野樱桃花开遍山山岭岭,蜜蜂振翅采蜜……一切显得繁忙而充满生机。

  与此同时,位于桥楼乡河西村二社易地扶贫安置点,41岁回族男子者天银家的安置房正在进行外墙施工,除开几名专业的匠人,前来帮忙的都是邻居和亲戚,记者在门前观察了近半小时也未见帮忙的亲邻停歇。和者天银家一样,安置点上其他人家都在有条不紊的开工建设。

  按图施工,规划先行。规划好不好,还得群众说了算。“在规划编制时,既统一风格,又充分听取搬迁户意见,这样出炉的图纸,皆大欢喜。同时,采取群众自建房屋,避免政府大包大揽。”桥楼乡党委书记马友全对安置点建房驾轻就熟。

  吸取“5·12”灾后房屋重建的教训,桥楼乡建房采用了统规自建严守建设红线的策略。桥楼乡建房出于质量、安全等方面考虑,由乡上统一出资聘请专业监理,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统一培训工匠,统一质量,监理到底。

  与桥楼乡一样乔庄镇也推行了安置点建设机制。

  乔庄镇长李波介绍,茶树村安置点推行“四统三分两监管机制”即: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用地、统一施工建设、统一基础配套,分户选户型、分户筹资、分户内装,成立业主委员会进行资金监管和质量监管。

  统规自建避免“无限期”后遗症,做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

  问题:搬迁户如何增收?答案:建设时就规划好产业

  位于国道212线一旁的昭化区石井铺镇肖家寨村安置点,部分房屋主体都已建成。仅一路之隔,种植和养殖两个产业园区规划完工,建设也正在进行中。

  易地搬迁贫困户肖华荣新建的猪圈就在规划的养殖产业园区内,新修的两间可容纳100头的猪圈,使肖华荣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桥楼安置点,停下手头工作的者天银指着安置点不远处告诉记者:“前面就是青龙湖(曲河水库形成的湖面)尾水区加上这离唐家河近,后面我打算把自家的房子搞成农家乐。

  马友全介绍,根据青川县全域旅游定位,依托毗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龙湖尾水区、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安置点住房造型美观、风貌统一,打造金唐旅游线一道靓丽的风景,增强了游客吸引力,通过规划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必将增加群众收入。

  问题:建成什么样的安置点?答案:达到“四个好”目标

  茶树村安置点,50岁的易地搬迁贫困户胡中宝,每天都会骑着自己的铃木摩托车,花两个小时奔走在老房子和新房子之间,看进度、查质量……依托青川的旅游资源,安置点将规划定位“县城后花园”来打造。“这间房和那间房我打算做饭厅,可以接纳20多人吃饭。”胡中宝在主体已经完工的新房中兴致勃勃的给记者描述自己的民宿梦。

  肖家寨村安置点,肖华荣的两头母猪,刚下了10多头猪仔。她给记者算了笔账:“帮公司代养,每头我只能赚350块,自繁自养每头要挣850块。

  开年以来,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紧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聚力年度脱贫任务,坚持以“六化”行动为统领,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与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康养旅游名市”这一规划相结合,持续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四化四好”广元模式。

  “我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定能将好事办好。”市以工代赈办主任魏红军语气坚定。(记者袁杨)

  名词解释:

  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

  四个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六化:房前屋后庭园化,村落民居整洁化,产业发现特色化,公共服务体系化,基层治理法制化,新风培育常态化

  四化四好:突出“差异化”搬迁规划好,突出“规范化”建设住房好,突出“多元化”产业发展好,突出“幸福化”生活风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