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来幸福生活

02.07.2018  17:40

 

(特约通讯员 杜渊)“搬是一直想搬。但建房动辄就要十多万元,我们都是土里刨生活的农民,钱从哪儿来?”6月26日,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昆山村,三组贫困户杨廷木说起以前的住房感慨万千。泥巴垒起的土墙,竹子和木材架起的房梁,从半山腰下来要走两公里多的羊肠小道,养了整整一年的大肥猪想要卖,无奈到场镇近千米的山路,人抬不走,猪爬不上去,没有猪贩子愿意来买……昆山村185户居住在深山、河沟的贫困户,一直渴望搬出深山住上新房子。

转变出现在2015年底。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巴州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致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制定配套改革方案,完善政策措施,规划把25897户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危旧土坯房内的群众挪出穷窝,搬进新房。自筹资金不超过一万元就能住进通柏油路、自来水和电网,有学校、卫生院、文化广场等功能完善的新房,昆山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把好消息分享给亲朋好友。“去年我家搬进1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自己只补贴了8000元。”指着黑瓦白墙的新房,贫困户黄敏有些兴奋,“建房的时候地基打得深,等以后脱贫了,我们还可以加盖。

搬迁中,巴州区坚持“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不搞一建了之、一搬了之。昆山村里建起巴药产业核心示范园607亩,发展各类种植养殖示范户65户,引导贫困户入园务工增收。今年,昆山村还种植了脆红李苗7000株、药木瓜苗4500株,为日后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算是熬出头了。”谈到搬迁后的生活,杨廷木长舒了一口气,自己一年在园区务工能挣上万元,老伴在家里发展“庭院经济”,一年也有万元收入,去年就脱了贫。

不只是昆山村,为避免搬迁户“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巴州区坚持 “区建示范园、乡建示范片、村建示范点、户有增收项目”思路,按照“中心村不低于500亩、小组团不低于200亩”标准,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发展道地中药、有机果蔬等特色种植业,同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康体养生等业态;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大力发展 “万元店”“万元圈”“万元林”“万元水”等“万元增收项目”;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等四大产业基金支持产业发展。2017年,产业可带动搬迁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