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京东方4.5代TFT-LCD项目预计7月封顶 明年投产

13.03.2016  13:26

  本报记者 林卫 梁现瑞 吴璟

  3月7日,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本报记者 林卫 梁现瑞 吴璟

  【点位名片】

  京东方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项目位于成都高新西区,占地面积3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65亿元,是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史上最大的一次单笔投资,也是国内第一条6代AM-OLED可折叠的柔性面板生产线,产品将被广泛应用于高端手机及新一代穿戴显示系统。它所使用的OLED技术超越之前的LCD显示技术,全球领先。该项目对我省发展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成都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007年10月,总投资31亿元的京东方第4.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项目落户成都高新区,从2015年开始,京东方在成都投资加速,新项目于去年5月动工,预计今年7月封顶,2017年正式建成投产。建成之后年产显示屏1亿块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惊人

  8000余工人汇聚40万平方米

  “超级工程”轮廓初现

  3月7日清晨6点半,在沉寂一夜后,成都西郊天源路重新活泛起来,穿梭不息的汽车,嘟嘟叫的电瓶车,热闹的小吃摊,让整条大道沸腾成一条明晃晃的“河流”。

  天空飘着小雨,一辆银色的大巴车打着双闪灯,悄无声息地滑进了道路东侧京东方项目生活区,车门打开,一拨人就围了上去。

  人群中,陶兴显得很高兴,他一边拿着对讲机到处比划,一边不断和熟悉的人打招呼。今年50来岁的陶兴是江苏海门市荣昌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也是成都京东方新项目生产线的劳务负责人之一。

  春节过后,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接打电话,在全国各地招人、接人,这一天,他迎来了手下第十拨工人,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北、安徽一带。

  京东方成都项目建筑面积高达60多万平方米,不仅规模大,而且未来的产品也属于世界最先进的显示器,对厂房的建筑标准要求极高。拿稳定性能来说,人在车间跑动产生微小颤动都可能让产品报废,所以,厂房的各楼层都必须“稳如泰山”。

  更要紧的是速度要快。按照业主的要求,项目要赶在今年7月底封顶,2017年要正式投产。项目区内,成都京东方项目厂房建设组副组长孙宇明刚刚从北京赶回来,就急匆匆追问工人到岗的情况,在他看来,这个项目同时在进行两场赛跑。

  首先是和科技进步赛跑。当前形势下,高科技产品更新速度日渐加快,作为一个全新的产品,必须在下一个更新的产品之前完成上市并收回投资。这就是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提出的半导体显示企业的“生存定律”:若保持价格不变,产品性能每36个月必须提升一倍以上。

  其次是和竞争对手赛跑,抢得先机。“这个过程一分钟也不敢耽误。”孙宇明说。

  规模大,要求高,工期还紧,按照施工方的要求,春节过后,现场作业的工人必须要达到8000人以上,但春节后复工第一天,还不到400名工人。陶兴一看,傻眼了。

  陶兴所在的劳务公司成立快30年了,下属工人数以千计,在这之前,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浙江一带作业,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逐步西迁。

  8000余工人要到成都,陶兴说,他春节前就开始做工作,送新年礼物、上门拜访,他承诺,只要到成都上班,一律报销火车票,派大巴接送。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待遇也大幅改善。这次项目的建筑工人全部安排在京东方生活服务区内,基本是崭新的公寓,每间宿舍6张床,床单被套由劳务公司统一免费提供,盥洗室内还有24小时供应的热水。

  工资高,条件好,福利多,多管齐下,效果不错。到3月10日晚上7点,进场工人已经达到7280人。

  快8点了,先期过来的工人大都上工去了,新来的工人由于保险还没买上,暂时还在宿舍休息。陶兴在14号楼见到了来自湖北的钢筋工王成华,王成华咧着嘴笑:“想不到,条件这么好!

  春日里的京东方成都项目钢梁林立,厂房轮廓初现。

  123尾页

[page]

  惊物

  282根钢柱跨越千里运到成都

  司机乘飞机往返

  “搞啥子嘛,都等半天了,料咋还不送上来?!”钢筋铁架的丛林中,一个头戴黄色安全帽、腰上还挂着安全绳的工人冲出来,一开口就吼起来。

  吼人的是一个名叫杨友的架子工,此前,他已经在10米高的楼上等了近1个小时,身边的余料全部用完,但塔吊还没把他所需要的钢管补充到位。小伙子忍不住走下作业面,冲到塔吊指挥员刁德兰身边就是一通吼。

  面对这样的情况,刁德兰也委屈,一个塔吊要管方圆70米,其间几百个工人交叉作业,有的需要钢管,有的需要钢筋,还有的需要扣件,“咋个搞得赢?

  事实上,生产线项目占地仅40万平方米。但整个项目现场,却紧密分布了16台大型塔吊,这些塔吊的臂展长达70米,但每两台塔吊竖直支架间的距离却只有74米。

  “可以说是超越极限了,稍有不慎,两个塔吊就要‘牵手’。”项目生产经理徐成说。但即便如此,这些塔吊还是“”不饱几千工人。

  初步测算,项目需要耗费2000多万吨的各种材料,其中包括10多万吨的钢材,这还不包括施工期间需要的几万吨脚手架、扣件等等。工程抢进度,不能只有人没有物资。

  为了这,早在春节前,孙宇明就开始从各种渠道筹集建设物资,包括购进了1万多吨的钢材。最困难的是282根钢柱,这些钢柱每根重达10多吨,由于成都周边没有符合条件的厂家,大部分是从安徽等地定制的。

  这些钢柱准备运往成都时,已临近春节,很多司机都不愿意送货。情急之下,孙宇明临时决定,承诺为这些司机购买往返机票,让他们按时将货送到成都,然后坐飞机回家过春节,节后再坐飞机来取车。

  最后一批钢柱运抵工地时,正好是除夕。如今,这批钢柱已经被深深“”在了厂房地基深处。“开会了!开会了!”下午4点,京东方公司成都项目协调会准点开始。

  首页123尾页

[page]

  惊制

  抢进度,既要“轰油门

  也要“踩刹车

  公司安全与环保部部长张勇建主持会议,一来就直奔主题:“开始嘛,说下今天发现的问题。

  “上午巡场的时间发现两起工地抽烟的”“有少数工人忘记系安全绳”“还遇到一个工人没戴安全帽”……各个条线的负责人陆续发言,汇报当天的情况。

  似乎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作为项目安全总监的陆敏峰却丝毫不敢怠慢,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录。“马上整改。

  波澜不惊的协调会突然迎来高潮,坐在会场角落的阮宇峰抛出“炸弹”:“整改?怎么整?!今天上午下雨,明明已经喊停工了,为什么不停?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阮宇峰是项目监理方代表,看似斯斯文文,说起话来却是雷霆万钧。原来,当天上午10点过,工地上下雨,正在现场的阮宇峰立即在安全委员会的微信群里通知:“下雨了,请部分高空作业区域暂停施工。”可是,这条指令却没有生效,直到半小时后雨停。

  “你们为什么不停工?”面对质问,陆敏峰沉默着……室外,工地上的阵阵轰鸣声传来,显得会议室里的气氛愈发沉闷。透过窗户,工地大门上,LED显示屏上,“安全与效益同行”的标语特别醒目。

  为了抢工期,所有人都脚不停手不住,这时突然要“踩刹车”,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作为项目的主管,这正是张勇建希望看到的。“既要有人‘轰油门’,又得‘踩刹车’。”只有这样,速度与效益才能兼顾。

  而这,同样也是整个京东方的选择。

  单看数字,与京东方布局在合肥的10.5代线、重庆的8.5代线相比,虽然成都的6代线规模明显要小很多,但深究其“内涵”,成都6代线更让人期待。

  半导体显示器生产领域,所谓的“”并非一般意义的代际,仅仅是对生产尺寸和规模的表述。“”的数字越大,表示生产规模越大。成都6代线虽然生产规模不及8.5代和10.5代,但它标注的“OLED技术”,则显示出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也高。

  既要安全和效益,也要速度和质量,这何尝不是整个国家的选择。

  蹲点札记

  让我们感到吃惊的,不仅在项目建设上。

  在京东方成都项目蹲点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一辆城管的巡逻车停在项目部附近。这又不是大街闹市,他们来干啥?问后得知,为了确保项目工地周边的道路通畅,施工车辆能够快捷进出,城管每天都要到此区域巡查:劝阻小商小贩远离工地、指挥众多社会车辆停放在指定位置……

  这只是成都市为保障这个 “超级工程”顺利推进,在切实服务方面的一个细节。这样的细节还很多,比如,调节地块使这个项目与原先的项目靠近些;协调宿舍使施工人员住得舒服些;接通热水让工人下班后能够洗澡……成都市及高新区、郫县的方方面面都倾力而为。

  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行动。大家都说大项目要有大合唱,其实最美的大合唱不仅仅是大家唱,最重要的是每个声部、每个歌者都要做到最优。推进大项目也是如此,要害也在于细枝末节。

  我们在这个项目中看到了企业不断地抠施工细节,也看到了政府部门周密地抓服务细节,这两个细节拧成一股绳,必然会有力地拉动大项目的又好又快建设。

  首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