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县异地扶贫搬迁: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旺苍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贫困地区民生福祉的头号工程,立足山区实际,坚持“五高”一体化推进,探索创新,着力打造——
易地扶贫搬迁的“旺苍样本”
记者 王妍 王必华 陈绍海 盛伍
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通往家家户户,一张张笑脸随处可见 ……
易地扶贫搬迁让嘉川镇五红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的华丽蜕变。
挪穷窝,斩穷根。旺苍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系统配套、高水平提升、高绩效管理,做到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思路和新经验。
搬得出:规划先行+严守底线
旺苍是川陕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2014年,全县精准识别贫困村97个、贫困人口17198户50883人,贫困发生率14.7%;有4242户13969人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拔穷根”问题。
小康不小康,首要看住房。旺苍县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的“硬办法”,绘制出搬迁“线路图”。
“五红村山高坡陡,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面临巨大困难。”嘉川镇党委书记李斌说,“我们请专家规划集中安置点,做地质灾害评估和勘探,统一选址、规划,确保大家住上好房子。”
旺苍县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宜居宜业,注重规模适度、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采取分散安置为主、适度集中安置为辅的方式进行易地扶贫搬迁。
科学选址保安全。避开无发展后劲、基础条件差、上学就业不方便、群众不满意和有地灾隐患的地方,尽量靠景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为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就业创业等提供条件。
为保障贫困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又防止过度举债建房难以脱贫,旺苍对建房面积和自筹资金实行“双控”:严控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政策“红线”、严控搬迁户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底线”。
2016年旺苍县完成建(购)房1484户5332人,占省计划的177.1%,先后接受国务院专项督查、国家省际间交叉考核和省易地扶贫搬迁抽查考核等多重考验,并得到充分肯定。
稳得住:配套联动+文化供给
信息化科技服务中心、休闲文化广场、垃圾收集点……高阳镇双午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俨然一个智能化的小区。
搬得出,更需稳得住。旺苍县对搬迁安置的基础配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跟进。
在基础设施上,科学制定到村到户实施方案,统筹使用人均3.2万元的公共部分资金,全面实施以水、电、路、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格化全域覆盖。如坚持按照村道硬化、社道通达、安置点延伸、入户路通行目标,全面加强道路网格化建设。
在公共服务方面,标准化建设“1+8”公共服务中心,积极推行“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为群众提供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电商、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新型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搬迁群众精神生活也有了“依靠”。在嘉川五红、白水勇敢、普济秀海、高阳双午等搬迁安置点,举办文娱活动的场次越来越频繁,闲暇时去“农村书屋”的人越来越多,傍晚时分供大家散步、跳舞的广场越来越热闹。
能致富:就业促进+产业开发
“以前住在山上,条件很不方便,搬到集中安置点后,住上了新房,还在驻村农技员指导下,养了20多头牛。”龙凤镇人民村五组唐鸣杰感叹,家园环境越来越美了,家庭收入越来越多了,幸福的滋味越厚越浓。
龙凤镇为易地搬迁户规划了生猪、肉牛、土鸡养殖,扩大核桃栽种面积,打造龙凤“皎常大米”品牌,使贫困户依靠产业发展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旺苍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同时,着力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就业促进、产业发展高度衔接,做到既要“挪穷窝”,又“换穷业”、“拔穷根”。
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搭建企业和搬迁群众供需对接平台,组织有务工能力的集中开展技能培训。2016年,全县解决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群众就业1176人,人均年增收达4500元。
产业带动促脱贫。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同时,搭建平台为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技术供给、产权流转、金融扶持、代购代销等服务。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旺苍县将继续下足‘绣花功夫’,切实把易地扶贫搬迁头号工程建成群众满意工程。”旺苍县委书记刘亚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