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时间管理应是基层干部必修课
当前,首都深化改革全面发力,乡镇基层工作任务远超以往。千针万线、繁忙烦琐,想要不出现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情况,就得做好时间管理。这越来越成为基层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了。
时间管理领域有个著名的“四象限工作法”,把事情划分为既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现在不少基层干部的精力都花在了“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上,不是忙于落实各类项目、处理突发事件,就是忙于应付检查接待和会议,对那些关乎长远但不紧急的事却关注不够。在我看来,基层工作有必要多强调“先轻重、后缓急”,多用“第二象限工作法”,多把精力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否则就很难避免“重要而紧急”的事越来越多。
不妨从三个方面促使基层干部做好时间管理。一是提升干部综合素质。现在有的干部患有“拖延症”,不是火烧眉毛的事就慢慢来,不三番五次催就且等等;有的则习惯于“短平快”,习惯于“忙”的“成就感”,甚至“嗜急成瘾”。常当“救火队员”不见得工作质量就好,更重要的在于加强日程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养成科学工作习惯。二要增强各级部门工作的计划性。有的部门不事先安排全年工作计划和重点,还时常安排临时任务,基层难以及时宣传动员、摸底汇总,到头来往往急着“临时抱佛脚”。对此,领导干部和主管部门应多到一线调研实情,对工作早安排早部署早通气,增强计划科学性和调整合理性。三要转变考核观念和用人导向。我们常强调“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考察干部”,似乎“急”比“难、险、重”更优先,能应急就是能力强,提拔机会就多。这种“唯结果导向”应该转变,应该多去看平时、看“过程”,引导基层干部多拼“潜绩”而非一心晒“显绩”。
从基层干部“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角度,可以观察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水平。修好时间管理这门课,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加强基础工作上,避免落入“事事紧急,疲于应付”的窘境,才更利于实现基层“善治”。
(作者为怀柔区怀柔镇副镇长、地区办事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