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差”和“玻璃门” 难住企业

04.11.2013  13:05

        一些上级政策层层落实到基层要两三个月,一些优惠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门槛高、成本大、手续复杂——
  开栏的话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行政审批、政府购买、民生保障等领域改革,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一系列造福百姓的惠民政策和措施不断推出。
      好政策重在落实。眼下,这些惠民新政在基层实施得如何,实际操作中还有哪些困难,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利好、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群众,备受社会关注。本报今日起推出“惠民政策看落实”系列报道,客观调查、并记录各地各领域惠民进展,剖析存在问题,探求破解之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熊润频
      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取消、调整了总计236项行政审批项目,包括取消酒类经营许可,消除民营企业进入酒类经营的门槛;将经营高危性体育项目许可、污染物排放许可由厅局下放到市、县等,减少办事环节。针对企业的各种减负、奖励、扶持等政策也陆续推出,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8月取消下放的权限10月还未落地
      10月10日(周四)上午9点10分和10月28日(周一)下午2点20分,记者两次驱车来到成都市新都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大楼时,停车场车辆都已停满。尤其在10日的高峰期,一楼、二楼服务大厅里人声鼎沸。
      记者在一楼西侧大厅的登记注册服务区看到,尽管酒类经营许可8月底已公示取消,但在商务和旅游局窗口上方的电子显示屏上,还滚动显示着“国家名白酒批发零售批准”、“酒类批发许可”项目的法定办理时限和承诺时限。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酒类经营许可属于即办件,可当场办结,“对酒类经营许可取消一事,目前还没有接到明确通知”。
      在二楼东厅建设项目服务区,文体广局窗口工作人员表示,经营高危性体育项目许可尚未纳入窗口服务职能。
      环保局窗口工作人员则表示,污染物排放许可项目“落户”到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承诺办理时限只有2天,比法定时限大大缩短,还开通了网上审批功能。这两项服务都不收取服务费用。
      “昨天发现地税证丢失,登了报,今天拿到报纸就来柜台补办,不到20分钟就办好了。”10日下午,刚刚拿到成都市新都天宇门窗有限公司崭新税务证的张大姐满意地说。专为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提供工商证照代理的周源也表示,近年来政府服务明显提速,乱收费现象基本没有,“来办事感觉轻松多了”。
      与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相比,新都区石板滩镇的便民服务中心冷清得多。宽敞的大厅里,人们更多集中在“卫生和计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窗口;而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申请和咨询等服务的1号“综合窗口”却乏人问津。“除了少量核准、备案项目之外,涉及企业的行政审批项目并不多,所以来办事的人以老百姓居多,企业比较少。”服务中心主任张义忠说。
      为啥小微企业没兴趣申报奖励扶持?
  “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公示后,理论上,地方涉及到的项目都要立即取消或作出相应调整。”省政府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说,“但在实际执行中,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于听从上一级职能部门的直接‘指示’。而越高层、越原则的政策指令,经层层分解、消化、细化的过程越长,导致从政策出台到基层落地出现时间差。”
      长期与企业打交道的新都区石板滩镇经济发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谢强坦言,这个时间差常常在两三个月以上。“一方面时效滞后,另一方面,一些上级政策和指令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谢强举例说,比如金融支持政策,地方政府落实就有相当难度,毕竟是金融机构的事情,政府只能协调。“我们经常将各种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企业,但是这几年真正享受到政策扶持的企业只是极少数,曾经有几家企业抱着期望准备了很多材料,跑了很多地方去申请,结果无功而返。现在再跟企业说申报奖励扶持什么的,很多小微企业都提不起兴趣了。”
      落户石板滩镇十多年的成都申丰实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政府很多帮助,但经营主要还是靠自己。“政府的很多帮扶政策,像科技创新奖励、金融扶持这些,看上去不错,但实际执行中门槛高、成本大、手续复杂。”
      省人大代表、成都市好人家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杨认为,整体看来,对中小企业的减负、扶持,说得多,落实还不够,相对于国有大企业,民营企业事难办的现象还是存在。
  多到基层挂职 多为企业“松绑”
      在西南财大财政税务学院教授付志宇看来,企业“减负”之路上,个别地方还存在一道“玻璃门”。付志宇认为,要真正实现为企业“减负”、“松绑”,就要彻底打破“玻璃门”,转变思想观念和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真正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谢强建议,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调研、听取基层意见,“多开展干部交流,尤其省、市干部要到基层挂职,避免政策制定与基层实际情况脱节,最终难以落实。”
      不少企业界人士还提出,希望继续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