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李克强总理如何向改革要动力
时评:李克强总理如何向改革要动力
人民网 刘阳
李克强总理任内第二场记者会,毫无疑问,内容聚焦在改革上。
“我们要全面审计,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措施,让权力寻租行为、让腐败现象无藏身之地”。
“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
“我们更注重数字增长背后的民生和就业。”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
“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
“不能让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
对于记者的提问,总理的回答坦诚真率,睿智幽默,对敏感问题正面回应,对民生关切直言不讳,充分表明他铁腕改革的决心和民族复兴的雄心。
回顾这一年改革的历程,既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要推进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落在新总理上的担子并不轻。
2013年是他履职共和国总理的第一年。炯炯有神的目光,殷切坚毅的表情,常用大白话表达深刻的道理,这是中国总理留给世界的印象。
在2014年初给达沃斯经济年会的一份书面致辞中,李克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在这份致辞中,他对自己2013年的经济工作总结成九个字“增活力、稳预期、促转型”。 “中国宏观调控的创新理念和方式和形成的新经验,有助于中国经济在今后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继续拿到好成绩。”
梳理2013年下半年李克强出访中亚、中东欧等地的讲话可以发现,他在反复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宏观调控不会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
2013年9月,在大连达沃斯论坛发表讲话时,李克强详细阐述了政策选择,“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
2013年6月底,外资机构巴克莱资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克强经济学,并归纳为三点内容:一、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政策,而是通过逐步缩减国家主导的投资行为;二、去杠杆化,以大幅削减债务,降低借贷与产出比;三、推行结构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10月21日,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代表大会上作了一场经济形势报告,这堂中国经济公开课的视频后来被公开在网络上。李克强明确提出了经济增长7.5%左右的下限标准和物价上涨不超过3.5%左右的上限标准。宏观政策的预期至此明确。
“遇万难还须放胆。当然破困局要用智慧,我们保持定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明确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就是增长和就业不能越出下限,通胀不能突破上限,而且着力促改革、调结构,让市场发力。”李克强今日在回答路透社记者提问时说。
不轻易刺激经济,通过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有一套新的政策组合框架,其中重要一项就是简政放权。
在2013年全国两会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就下决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据统计,在2013年总共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就有6次会议的议题和取消、下放行政审批或取消评比、评估项目有关。一年来,国务院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416余项(包括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等),完成了李克强承诺的砍掉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一半左右。
李克强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的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中说,“像钢铁、水泥等行业项目都是需要审批的,但多年来恰恰没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严重过剩。相比之下,家电、服装等行业早已走上市场化轨道,不用政府审批,靠市场优胜劣带,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之外,李克强专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严格限制新设行政许可。正因为此,全国人大在2013年下半年出台的立法规划中,来自国务院系统提交的立法建议案都大为减少。2014年两会前,国务院50多个部门公布了“权力清单”。
用李克强的话来讲,“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
另一项与转变职能密切相关的改革更为激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不需要审批。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特别授权,暂停部分法律法规的实施,这一模式首先在上海自贸区试行。
与上述改革同步的是,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已经实施。在改革试验地区,企业注册数量大幅度增长。
为了加强监管,2013年11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李克强2013年3月份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坦陈, “这次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
与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相比,改革红利的释放需要一个过程,今日记者会上,李克强再次强调:所谓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只要我们正视困难、直面挑战、趋利避害,就是遇事克难的成功之道。
恰如李克强总理本人所言,改革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由此可见中国推进改革的难度。未来中国能否更好的推进改革,需要决策层的勇气、智慧和执行力,敢于通过改革“啃硬骨头”,也需要中国全社会就改革进一步形成共识与合力,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正在驶向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