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 四川省内博物馆大做服务加法

11.06.2015  16:10

    越传统越现代——聚焦第十届文化遗产日

    博物馆如何为公众做加法?

    编 者 按

    6月13日是我国第十届文化遗产日。以“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为主题,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无论是各大博物馆,还是非遗保护单位,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活动,期待更多普通人走近并了解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不过,“全民共享”不能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热闹的活动之后,文化遗产又该如何走进大众?在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博物馆、非遗保护单位和非遗传承人身边,探寻如何更好地保护并共享文化遗产。

    “武侯祠里wifi全覆盖,扫二维码加微信就能全程听导游解说,不再是走马观花随意游览,而是在精彩的导游词里寻古思今,别有一番感觉!”6月9日下午,从北京到成都旅游的网友“王小Q”在微博上为成都武侯祠的微信导游点赞。

    搭乘“互联网+”的时代快车,省内博物馆贴心功能多了起来:微信、APP导游,让观众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游”;利用增强现实技术等高科技,让馆藏动起来。

    加服务:刘备的“名片”发送到观众手机上

    “在您的右手边,就是有名的‘唐碑’了。其实这块碑也叫做‘三绝碑’……”6月10日,记者走进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体验“掌上导游”——武侯祠APP。

    一点开这款APP,一幅武侯祠的三维地图就蹦到了记者眼前。通过这幅地图,如同站在高空俯瞰一般,武侯祠的全貌一览无遗。右手轻轻一点,一条最佳游览线路就出现了。跟着路线一边走,一边点击不同的景点,风趣幽默的讲解词就送到了记者耳边。

    有趣的是,除了听讲解,还能通过微信进行简单的互动。记者发送“刘备”给“微信导游”,10多秒后,一条刘备的“名片”就发送到了记者手机上:“刘备,生于草根的‘皇二代’,爱哭、没主见只是表象,懂得把握人心才是真本事”。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何红英告诉记者,“掌上导游”和“微信导游”还拉动了武侯祠导游的服务量。

    在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观众都可以选择跟随微信导游参观。正在四川博物院举行的“艺境天工——中西方珍宝艺术展”也首次推出了“微信导游”,为观众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国外很多博物馆都会为展览推出微信导游,我们以后也会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增加这样的服务。”四川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主任李江涛说。

    通过武侯祠APP和微信等新媒体,不仅为观众参观博物馆提供了更便捷和深度的服务,也把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半径拓展到了观众身边。“以前可能逛完就完了,但是如果游客用完不取消关注或者卸载,我们最新的活动和消息就可以继续推送给他。

    加智商:3000年前古蜀生活展现眼前

    除了已经推出的微信、APP导游,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和杜甫草堂博物馆也在探索智慧博物馆的建设。

    2014年8月,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批复成都智慧博物馆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同意由成都市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作为项目建设单位,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实施成都智慧博物馆一期建设项目。

    智慧博物馆长什么样?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画出这样的蓝图: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3000多年前的古蜀生活、金沙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利用3D视镜和高清屏幕,制作“时光宝盒”三维观看环境;在木栈道下布设高清屏幕,设置遗址筒形观影通道,为观众营造地下文物出土的情景。目前,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在开展相关工作,而武侯祠博物馆也已经把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提升展览提上了日程。

    利用高科技为观众提供更丰富、更深度的参观体验,这只是智慧博物馆的冰山一角。在成都市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任珂看来,智慧服务也是智慧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任珂告诉记者,智慧博物馆将引进智能售票和门禁系统。观众通过智能售票系统购买门票并进入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则可以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来搜集观众的信息和行为。“比如一个观众的年龄段、客源地,他在哪个展厅停留时间最长,对哪一件文物参观得最仔细。”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博物馆既可以用来提升展览陈列,也可以应用于文博产品研发、博物馆营销推广等领域。

    目前,武侯祠正在讨论引进电子售票和门禁系统相关事项,并已经签约一家公司,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制作新的文化产品——3D“文物魔卡”。有了这张“魔卡”,观众带回家的礼物就不再是静止的明信片,而是把文物的电子3D模型带回了家。(蒋娇 记者 张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