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早报:想做点让同行竖大拇指的事

14.11.2013  13:10

        日前,中组部公布的“万人计划”首批名单中,我省共有7人入选,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的彭倍入选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彭倍,作为留学归国的“70后”教授,带领自己的团队致力于微纳机电系统研究,并立志做出让同行竖起大拇指、在国内首屈一指的成绩。然而,这个被称为“杰出科研男”的青年,并不爱这个称号。


厚积薄发为15分钟答辩备战30天
        1日下午,在电子科大彭倍的办公室内,我们见到了这位做微纳机电系统的教授。黑框眼镜,花衬衣套黑色针织衫,一身休闲装扮,感觉他和传统定义的“科研男”有所不同。
        “我的专业,就是把机械和电子的系统集成在一个很小的芯片上。”一落座彭倍便介绍自己的专攻领域,在微纳机电领域内,他和团队主攻三个方面:微机电传感器,微流控芯片和微电子传热,分别应用到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和电子信息领域。
        正是基于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彭倍入选了此次“万人计划”,成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前面几个程序,都是申报者将自己的材料送审,直到最后一个环节,才出面进行15分钟答辩。
        “当时还是紧张,我分到‘工程与材料’组,前面都是清华、上海交大等名校的佼佼者。”彭倍坦言,去年8月在北京的面试,自己准备了将近1个月,“做PPT、组织材料、丰富内容,还要花时间练习演说。”那时,他将准备的内容写在小卡片上,随身带着,一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


也曾彷徨写博士论文一度很焦虑
      “我也有想放弃和绝望的时候。”彭倍直言,工作后遇到的困难比起学习时少得多,“我博士时的毕业论文,用了7年时间。”导师的要求很严格,甚至苛刻,有时觉得自己快到极限了,经常睡不着觉,又焦虑。 “每当这时候,我就去学校看湖,看到湖后,心情就会慢慢变得开朗。”在家人朋友的鼓励下,彭倍一步步坚持过来。最后,彭倍的毕业论文发表在世界纳米技术权威学术刊物《自然——纳米技术》上,获得极大反响。
        2008年,彭倍作为引进人才到电子科大工作,学校非常重视微纳机电系统的研究,在实验室建设和团队组建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彭倍的团队,共有五六名学校老师,以及研究生、博士30名左右,“从团队的组建到磨合,这也是一个过程。”


兴趣广泛不喜欢被冠以“科研男”
        “其实我不喜欢这种称呼。”提及人们喜欢用“科研男”称做科研的人,彭倍坦言自己不乐意,“举个例子,国内电影喜欢用loser(失败者)、吊丝等词来形容‘科研男’,好像海归都是找不到工作的。”
        彭倍说,希望自己在年轻教师中做出好的表率,改变人们的看法。汽车、时尚、音乐,都是彭倍的业余爱好,读大学时,他还是萨克斯乐手。“我喜欢的状态,是工作时专业的、生活时放得开的。”
        谈到心愿,彭倍说,想把团队做成一个在微纳机电系统中很专业的团队,做一些比较有重大突破性的事情,“在一些研究空白领域做出成绩,让同行听了会竖起大拇指、国内也首屈一指的成绩。
        天府早报记者李丹
摄影赵霞
■人物名片彭倍  “70后”成都人,
        1999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微纳米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同年,作为引进人才到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工作,破格升副教授,201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