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旧习新巴中幸福新村育出好习惯

22.01.2016  11:33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这是巴中市经济开发区中营村一个普通的黄昏,十几位村民伴着欢快的旋律跳起坝坝舞。舞姿中,洋溢着幸福生活的热情。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随着一幢幢巴山新居在巴中大地上“生长”出来,一场改变千百年来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随之发生。养成好习惯就像描绘工笔画,不管是村民的言行还是举止,都细致入微,在一点一滴中实现着巴中农村由外到内的提升。
□韦峯  英勇
新风尚提升幸福指数
        在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村民汪显洋家中,液晶电视机、电冰箱、沙发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洗澡用上热水器,厕所里装有马桶。在村里,像他一样过上“新生活”的村民还有上百户。
        这种生活不只出现在南江,在巴中市另一个县平昌县农村,也会常常见到村民们过上新生活的场景:每天晚饭后,只要不下雨,元山镇中岭村村民张正兰都要去村文化活动广场跳坝坝舞。“以前的业余生活很单调,要么打麻将,要么找人摆龙门阵。”张正兰很感慨自己日常生活的点滴变化。
        除了坝坝舞,村民们如今还常去农家书屋看书“充电”。新村内,多功能活动室、电影放映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巴中新村像城市小区一样,每隔几十米就设置一个垃圾桶,村民每天将生活垃圾分类装袋放在房门前,清洁工人每天定时收到垃圾房,保证了新村的整洁卫生。新环境正塑造着巴中农民的新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农民朋友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
新习惯催生新农民
        “生产方式逐渐改变,生活习惯更加科学。”一位长期观察巴中农村变迁的高校教授表示,新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巴中农民生活习惯的改变。
        “成就新农民,不仅要住上好房子,还要留住乡愁、革除陋习、播种文明,让人改造环境、环境培塑人,形成良性循环。”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成就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新农民的重要内涵在新生活上。如今,巴中农村传统的“人畜不分离”的居住条件渐渐成为历史,农村实现圈厕分离、畜居分离,农户按照功能分区进行生产生活,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坝坝舞”的流行,减少了乡邻间“嚼舌根子”,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农民闲暇时参加技能培训或参加公众娱乐活动,丰富了业余生活,农村更加和谐。
        新风替代陋习正悄然成风。如“逢事必办酒席”的现象曾一度困扰着不少村民,人情消费连年攀升,百姓有苦说不出。在新村建设中,这一现象出现可喜转变。巴中市通过组织专人宣讲、发放宣传手册、引导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村民们慢慢转变理念,逐步摒弃陋习。不随地吐痰、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房前屋后不乱摆乱放、在外就餐不浪费……农民正迈步在摒陈规、树新风的道路上。
新机制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有了好房子,改革创新、探索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就成为题中之意。巴中在社会服务机制、乡村治理机制上做好文章,成就新农民,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富了钱袋,更要富脑袋。巴中开办“秦巴大讲堂”“山村小喇叭”,常态化、高频次传播现代文明和乡土文化。组建政策宣传、文艺演出、科技助农等1200余支志愿服务队,提供点对点、零距离“菜单式”服务,满足农户科普、法律、安全、文体等需求。
        保洁员、社保员、司法助理员、科技推广员纷纷进了村,农民的满意度随着获得感的增加而增加,农村社区更和谐幸福了。
        农民的获得感强,还体现在对村里大小事的主动参与。不少新村借鉴城市社区,建立治安巡逻队、抢险突击队、纠纷调解队、道德评议协会等,立制度、行民约,评典型、树模范,加强民间事务调解、评议与服务,推动了村民对本村公共事务的参与和管理,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