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连续34年人口减少 应对少子化措施收效甚微

05.11.2015  20:14

  原标题:综述:日本应对少子化措施收效甚微

  新华社东京11月5日专电

  新华社记者蓝建中

  日本已多年深陷少子化和老龄化泥潭,日本少子化担当大臣森雅子在2013年时甚至称少子化为日本“国难”。虽然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措施,但收效并不明显,难以扭转日本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政府和财界担心老年人增加导致社会保障费用增加,同时劳动力减少造成社会活力下降,采取对策的呼声越来越高。从1995 年度开始,日本正式采取鼓励生育措施解决少子化问题,包括建立育儿休假制度,普及对伤病儿童的护理休假制度,扩增托儿所等育儿设施以及加强婴幼儿和孕产妇 保健服务等。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几乎每年都增加儿童相关公共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但出生率一直持续走低。

  日本总务省今年5月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1日,日本总人口推算值为1.2691亿,比去年减少22万。日本14岁以下儿 童数量为1617万,比2014年减少16万,连续34年下降,这一群体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12.7%。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显示,在人口超过4000万 的30个国家中,日本的儿童比例最低。

  日本还制定了与促进生育有关的多部法律,如《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要求在日本创造安心生育和养育孩子的环境,明确了应对少子化社会的基本理念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责任和义务。该法于2003年9月实施,同月日本政府专设少子化问题担当大臣。

  从2010年4月起,日本抚养15岁以下孩子的监护人每月可获1.3万日元儿童补贴。日本各级地方政府还会普遍发放生育和入学祝贺金,第一个孩 子一般为数万日元,第二个孩子则增至数十万日元,孩子越多祝贺金越高。至于幼儿园的费用,则孩子越多收费越低甚至免费。一些大公司也履行社会责任,为鼓励 员工生育实行3年产假制度。

  然而,日本政府和社会鼓励生育的诸多措施收效并不大。日本2012年平均生育率为1.41人,新生儿近103.4万,人口继续减少,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女性平均年龄增至创纪录的30.3岁,显示晚育化也日趋严重。

  厚生劳动省预测,到2030年,日本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将维持在1.24人。日本政府今年3月制定《少子化对策大纲》,提出增加男性产假、减轻多子女家庭负担、援助年轻人结婚等政策,效果尚不得而知。

  日本出生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高学历化、未婚多、晚婚多、企业劳务派遣制度导致就业状态变化、加班补贴削减等导致低工资等。专家认为,一旦生育率降低,形成低生育文化,即使再采取措施鼓励生育,效果也极为有限。

  随着学历提高,日本年轻人价值观多元化,有人耽于各种娱乐而不愿承担家庭负担,不少啃老族不愿结婚。虽然失业率不高,日本年轻人收入却普遍过低,结婚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养老金有限更使年轻人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根据2005年日本《国民生活白皮书》,当时日本养育孩子的平均费用在1300万日元(约合68万元人民币)左右,如今只多不少。在日本,义务教育结束后,读高中、大学、研究生院的花费对父母来说负担很重,这也被认为是日本人不愿多生孩子的原因。

  据官方统计,2010年,日本每3名劳动力供养1名老人,到2055年,每1名劳动力就要供养1名老人。截至2013年10月1日,65岁及以 上老龄人口占日本总人口比例首次超过四分之一。随着日本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年龄将超过65岁,日本老龄化程度还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为应对老龄化问题,除了鼓励生育,日本政府还在研究修改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经济政策。日本政府2013年底决定,从消费税增收的税收拨出4962亿日元(约合260亿元人民币)用于社会保障。(完)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