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日报:脚上泥巴有多厚,群众感情有多深

28.10.2015  17:47
代办员入户送办结件   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面积大小不同、硬件配置不同、结构布局不同,但却无一例外地都在室内正中悬挂着一张红底金字的横幅,上面写着遒劲有力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题记     这是一幕幕鲜活而感人的场景:大雨倾盆,道路崎岖,兼任便民服务代办员的村组干部开着摩托,艰难行进在去场镇的路上,任凭身上其他部位都湿透,怀揣着的群众申报材料却是干的;半夜时分,奔波一天的代办员沉睡正酣,耳边突然响起群众急促的求助电话,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后,立即赶赴现场,给予服务;春节期间,群众申办事项特别多,代办员今天给张家代办低保,明天给李家代办新农合领取,唯独忘了给自家置办年货,面对家人的抱怨,只好一笑了之……     这是一句句质朴而真诚的话语:“既然拿了国家的工资,就应该好好给群众办事,不能讲东讲西”;“选择入党,就选择了奉献和付出;选择做一名村组干部,就选择了辛苦和麻烦”;“看着村里的兄弟姊妹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都值了”……     近两年,在宕渠大地,一个新的机构——便民服务代办点正被人们所熟知;一个新的职位——便民服务代办员正被人们所认可;一个新的举措——“办事不出村组户”工作法正被人们所颂扬。     精准定位:     剑指“386199部队”办事难     9月17日一大早, 渠县 屏西乡林湾村3组村民周小静就来到该村便民服务代办点。     代办点10平方米左右大小,布置紧凑,两张宽大的办公桌被分割为若干办公区间,各区间在醒目位置摆放有标注着代办员姓名的牌子;墙壁两侧张贴着“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工作制度”和“代办员工作职责”等。     “雍文书,我想为娃儿申报就学帮扶,你们这里能够代办吗?”来到该村文书兼代办员雍国江的面前,周小静急切询问道。原来,周小静的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家中只剩下自己照顾年迈的婆婆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娃儿。今年,在泸州打工的丈夫因所在工厂经营困难,收入锐减,无法再向家中寄钱,使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不影响两个娃儿的学业,走投无路的周小静决定申报困难群众子女就学帮扶。     “可以代办,把你们夫妻俩的身份证,还有娃儿的学籍证明拿过来,我带到乡上去办理。”得到雍国江的肯定答复,周小静长舒了一口气。     “幸好村里设立了代办点,有人帮着办事。要是让我自己整这些活路,恐怕连门路都找不到哟!”办事难、“脑壳痛”,不仅仅周小静一人有这样的切身感触。     “从我们村到土溪场镇,有20多里路,打‘摩的’都要花掉10多元钱。”青神乡金蝉村党支部书记杨曙掰着手指算了一笔“明细账”。     近年来, 渠县 的交通条件已有巨大改善,但由于低山、深丘地形面积大,先天自然条件较差,居住分散的群众到县城、场镇办事仍然极为不便。来回“打的”、坐车的花费,对尚不富裕的山区居民而言,也是一种不小的经济负担。     此外,作为劳务输出大县, 渠县 有大约70万的青壮年常年在外地打工,留在家中的多是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     “细娃就莫说了。老年人大多身体不好,出门办事,经不起路上的折腾;妇女倒是能跑路,可文化水平较低,不熟悉办事流程,办一件事往返多次都整不利索。”屏西乡云龙村党支部书记刘永贵深有感触。据了解,该村2300多村民中常年在外打工的就达1100多人,留在村中的几乎全为“386199部队”。     针对这一基层实际,2013年以来, 渠县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合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实际,大胆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以“办事不出村组户”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群众活动,进一步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服务平台下沉前移,既探索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末梢堵塞”的新途径,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服务功能。     整合资源:     实现代办服务网络化     代办服务,首先要让群众找到“办事的地”。为此,该县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依托村(社区)活动阵地建设了566个便民服务代办点(“群众之家”),办理、代理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审批服务事项,承接办理各村(居)民小组代办员上交的各类代办事项。     为解决便民服务代办点建设中的资金难题,屏西乡采取“县财政争取一点、乡党委节省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结对部门帮扶一点、村集体自筹一点”的办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金21万元,有效弥补了资金缺口,全面完成人和、汤家等5个村级阵地的改扩建工作,并新建便民服务点51个。该乡云龙村除设有3个固定办事点外,还在下辖9个组分别设置了1处流动办事点,做到了代办机构的最广覆盖、最大延伸。     建好“办事的地”,还要选好“办事的人”。该县采取个人自荐、支部推荐、群众评选、党委把关的方式,挑选5000余名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兼任办事不出村组户代办员,每周定时接件、定点取件、定期送件,接受群众“点名服务”,以畅通乡镇、村(社区)联系群众双向互动渠道,推动服务群众全域覆盖。     青神乡黄石村一组组长孙兴国就是数千名代办员中的一位。“除固定轮流在代办点值班外,每周周五要主动登门,了解群众所需代办事项,收集好相关材料,在下一周的周一定时到场镇、县城去办理。”谈到自己的工作流程,孙兴国颇为形象地用了“连轴转”一词。     代办机构、代办员的设置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末梢堵塞”,可真正解决“办事难”问题,还必须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服务运行机制,全力提高办事效率,做到通体“经络畅通”。鉴于此,该县将县级部门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县政务服务中心“大窗口”集中办理;采取现有场地改造、闲置资产调整划转等方式,高标准建设6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负责直接办理、代办、领办与“三农”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审批办理代办事项,并将县级职能部门派驻乡镇基层站所的审批、服务、收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服务内容,实行“代办预约服务、办件备案管理”。     目前,该县已形成以县政务服务中心“大窗口”为龙头、6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骨干、566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群众之家”)为基础、3000多个村(居)民小组和新村聚居点流动服务岗为纽带的“4+N”便民服务网络体系。     创新方式:     力促代办服务多样化     今年7月,家住青神乡黄石村4组的杨志敏因银行卡号变动,导致粮食直补的钱无法打到账户。而此时,杨志敏全家都在外地打工,还不了解这一情况。村支书兼代办员王全明获悉后,立即着手联系杨志敏。由于杨志敏的原有手机号码已停机,王全明只好挨家挨户去找其亲朋好友获取新的联系方式。“花了十几天时间,转了十几个村庄,找了十几个人,才和他取得联系。”随即,王全明让杨志敏用传真的方式发来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自己又风尘仆仆赶到土溪场镇,帮其办理账号修改事宜。     类似的事情,青神乡金蝉村党支部书记兼代办员杨曙也曾经历过。不久前,远在福建的该村5组村民陈明全给杨曙打来求助电话:因工程承包竞标,需本地派出所开具一份其本人没有违法乱纪行为的证明,由于自身业务繁忙,无法抽身,恳请代为办理。接到求助后,杨曙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相关材料,随后打上“摩的”,驱车20多里来到土溪镇派出所,开具好证明。一来一往,杨曙花费了20多元,“我花了点‘小钱’,明全就省下了‘大钱’,这样做值得!”事后,据陈明全讲,如果自己赶回来,耽误了生意,最起码得损失1万多元。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高校就读学生、异地居住群众等群体返乡办事时间紧,以及群众突发性急需办理事项、农忙季节早出晚归等现实情况,全县各便民服务代办点采取打电话、发短信、捎口信等方式,为群众提供预约办理服务,对不需要当事人到场的事项,一律由村组代办员统一受理、全程代办,开辟绿色服务通道。     在创新服务形式方面,各乡镇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中滩乡开通便民服务直通车队,每辆服务车配备一个扩音器,在接送件时利用扩音器及时通知群众领取或交办代办件,同时建立手机短信、电话、QQ群、电子邮件等代办服务平台,通过现代网络、快递等手段,帮助外出务工人员代办农保申办和年审、新农合保险及报账、各种证明等事项;射洪乡联系移动公司为9个行政村(社区)分别独立设定集团短号,专门为每村安装一部移动固定电话,为群众联系咨询、办理事项提供最为便捷的联系方式;渠江镇后溪社区创新推行网络代办新模式,分片建立QQ群,鼓励群众通过网络发布待办事项,经社区代办员确定后,按约定时间上门接件,并承诺办结时限……     目前,根据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 渠县 已探索出“集中式窗口服务”、“保姆式上门服务”、“应急式预约服务”、“定期式走访服务”、“中介式信息服务”、“媒介式引导服务”等“六式”服务办法,确保了群众诉求有人理、办理事项有着落。     完善机制:     推动代办服务常态化     “431号,9月11日,熊占华,外伤小额保险理赔,代办人王全明”“442号,9月15日,杨国全,漏登无户、补录户口,代办人杨安”……打开青神乡黄石村的“代办事项台账薄”,代办事项的序号、时间、申办人、内容、接件人等一目了然。     代办事项台账管理制度仅是规范代办服务,推动其常态化的一项举措。为优化和规范便民服务流程, 渠县 制定出台了办事不出村组户《实施意见》,完善运行流程,健全保障机制,强化考核责任,确保服务群众常态长效。     “粮食直补卡更换补办”、“新农合报账”、“新农保申办”……在青神乡所印发的“办事不出户联系卡”上,所罗列的代办事项达17项之多。此外,在相关“服务指南”上,又分别对代办事项的“适用对象”、“所需资料”、“办理流程”等作出了详细说明。     为完善代办服务运行流程,该县推行行政审批事项大下放,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低保办理、计划生育服务、户籍管理和农机补贴等20项审批职能,全部下放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群众之家”)统一办理,能现场办结的事项达75%以上。此种做法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焦伟侠专门作出批示:在依法治市上,也要学习这种下沉放权的办法,广泛动员“群众自治”,抓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此外,突出领导保障,县级领导每人联系3-5个乡镇、县级部门定点联系1个乡镇和1个村(社区),负责指导帮扶联系点开展服务工作;强化人才保障,开展“机关干部每两月轮流下基层接地气”活动,结合扶贫攻坚今年下派干部410人,遴选162名机关干部担任后进村(社区)“第一书记”,充实基层便民服务队伍,并坚持“县级示范培训、乡镇普遍培训、村社区点对点培训”加强代办员业务培训;加强投入保障,县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升级改造111个未达标村(社区)活动阵地,整合资金5000万元足额保障村(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确保村(社区)每年有不少于1万元的运行经费、服务工作代办员每月有不低于200元的工作补贴。     与此同时,强化考核责任,依托正风肃纪明察暗访常态督查机制,对各乡镇服务群众工作进行日常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落实党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考核体系,与评先评优和年终目标考核挂钩。对此, 渠县 县委书记王善平曾作出明确指示:督查时发现在村(社区)无人值班代办的,要通报批评,并扣年终目标0.2分。各乡镇党委则采取“一月一考评、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考核”的方式,对各村(社区)代办员履职情况进行量化评分、绩效考核,及时调整群众反映差的民事代办员。     今年以来,该县对办事不出村组户工作集中督查4轮次,45个乡镇和47个村(社区)因服务工作开展不力被全县通报,乡镇党委向县委作书面检讨;县委组织部集中约谈11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副书记。     破“墙”搭“桥”:     干群关系大变样     “以前是‘官老爷动动嘴,老百姓跑断腿’。现在反过来了,‘当官的’上门给我们老百姓跑腿了。”看到村干部主动登门为自己代办高龄补贴,屏西乡林湾村91岁的代万成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我活了好几个‘朝代’,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遇到,一句话,还是共产党真心为老百姓办事。”     “‘群众跑’变为‘干部跑’,‘多次跑’变为‘一次跑’,‘拖拉办’变为‘及时办’,‘任意办’变为‘规范办’。”在 渠县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唐令彬看来,推行“办事不出村组户”工作法,既为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提供了平台,又彰显了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推动了基层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拆掉了干群间的‘篱笆墙’,搭起一座‘连心桥’。”     屏西乡云龙村3组村民张贤华年轻时就与该村支书刘永贵产生了矛盾,两人之间的“冷战”一直持续了40年之久。虽然刘永贵多次想找机会修补两人之间的关系,但倔强的张贤华始终对这位村支书“敬而远之”。今年5月,张贤华不幸患食道癌住进医院,高昂的治疗费很快使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正当张贤华躺在病床上愁眉不展时,家人高兴地告诉他:刘永贵已悄悄地为他代办了新农合报销,同时申报了低保。听到这里,张贤华的眼泪夺眶而出,事后,紧紧拉着前来看望自己的刘永贵,连声致歉:“老哥,以前对不住了、对不住了……”同样深受感染的刘永贵,也饱含热泪回应道:“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啥也别说了、啥也别说了……”一段长达40年之久的“宿怨”顿时烟消云散!     每逢过年回家,青神乡金蝉村的外出务工人员都会聚集到该村便民服务代办点,向兼任代办员的村组干部表达谢意。“这个感谢代办员为自己的老汉办理了高龄补贴,那个感谢代办员为自己的娃儿办理了新生儿入户,场面非常热闹。”每到这时,该村村支书兼代办员杨曙的内心就感到无比的充实和自豪:“‘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能让村里的兄弟姊妹叫一声好,吃点苦、跑点路又算得了什么!”     伴随着“办事不出村组户”工作法的纵深推进,在广袤的宕渠大地,干群一家亲的和谐交响乐也越来越嘹亮。今年1-8月, 渠县 全县完成代办事项103027件。103027,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它见证着奉献,维系着和谐,诠释着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