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论坛3日在江苏宿迁举行
(记者薛海燕 吴爱梅、通讯员张凌宇)11月3日下午,第四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在江苏省宿迁市正式开幕。国务院扶贫办、水利部、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多个国家部委领导及东中西南等相对贫困地区的负责人参与了论坛就农村金融与地方金融、城镇化与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扶贫与志愿服务等主题展开研讨。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出席了论坛并演讲。
中国贫困人口都集中在一些相对的、历史的区域范畴,如中西部地区、江苏苏北地区、山东的鲁西南地区、广东的粤东西北地区等,总人口达12200万人。围绕 “改革、发展、脱贫”主题,与会者一致认为,反贫困工作是一项持久的事业,研究探索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实践路径,既是实现后发地早日腾飞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
宿迁是江苏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正式建市只有17年时间。在这短短17年,宿迁人走出一条后发快进、跨越赶超的崛起之路——与建市初的1996年相比,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会增长12.2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46.2倍。
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认为,宿迁的“先发突破”式的发展,除了宿迁人精神引领激发出内生动力和斗志外,可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了样本价值是当地科技创新、制度的创新形成的“宿迁经验”。
贵州毕节扶贫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北京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在介绍毕节脱贫经验时强调,毕节脱贫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从体制改革中获得发展红利;二是积极培养非常规的人力资本;三是坚持长期生态化的道路。
论坛开幕式后,厉以宁教授作了题为“城镇化中若干问题”的演讲。厉以宁教授认为,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地方政府特别贫困地区政府,不要重视生产,忽视居民生活;重视工业,忽视城市建设。经济的增长必须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人不是为生产,是生产服务于人。
厉以宁强调,城镇化不仅要提高生产水平,还要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在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首先要考虑的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解决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