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导演“无间道” 自贡最大侵犯商业秘密案昨日开审

06.12.2013  11:27

去年年底,成都亚丽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丽公司)发现自己的销售业绩直线下滑,固定客户流失。亚丽公司发现,自己的“衰落”,全是来自家门口一家叫“菲特”的机械公司的“竞争”,更让亚丽公司感到吃惊的是,菲特公司的工人,竟是自己的原班人马。

昨日,自贡市大安区人民法院对这一涉嫌侵犯商业秘密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并对此案进行择日宣判。

据悉,这是自贡市70年来,破获的最大一起侵犯商业秘密案。

案件回放

业绩下滑牵出老员工“无间道

2012年9月,亚丽公司培养的高级技术工程人员,即拉刀项目组组长王志、技术员周春相继辞职,随后,拉刀项目生产线上的工人,也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公司,这让“亚丽”公司负责人感到惊讶。

2012年年底,亚丽公司发现自己公司的原客户购买该产品的需求量减少,销售业绩呈直线下滑趋势。通过向客户打听,亚丽公司才发现,在四川还有一家名叫“菲特”的机械公司,也在生产该类产品,而且产品成品式样与其公司生产的完全一样,而且菲特公司的地址,就在亚丽公司的斜对面,两家仅隔着一条马路。

如梦初醒的亚丽公司,顿时感觉可能是自己公司自行研发的商业秘密被人侵犯,于是向公安机关报案。接到报案后,自贡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局立即抽调大安区分局经侦大队骨干力量,通过几个月的大量取证和摸排工作后发现,菲特公司的工作人员全部是原亚丽公司的技术人员,其中就包括拉刀项目组组长王志、技术员周春等人,种种迹象表明,王志等人涉嫌侵犯商业秘密。

庭审现场

嫌疑人“不知道侵犯了商业机密

经过长期的调查取证,昨日上午9时,王志等人涉嫌侵犯商业秘密案一审,在自贡市大安区法院一审判庭举行。在庭审现场,王志等人承认,从亚丽公司“跳槽”后,确实到了菲特公司从事刀具的生产,但这都是根据数控机床既定的程序和厂家的订单进行生产,对于自己是否存在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由于自己对法律不是很懂,所以也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碰到了法律的红线。

面对检察机关的指控,菲特公司法人代表余谦提出了四点异议:首先,亚丽公司用于生产拉刀的程序,先前曾经获得过科技奖,自己不清楚也不知情;其次,关于王志等人是否向数控机床输入拉刀生产程序,自己完全不清楚,因为,设备的调试,是在设备购买时,买方向卖方提出的必备要求,在产品调试时,虽然王志在场,也仅是从朋友的角度,请王志过来检验设备生产的样刀是否合格;再次,自己对王志等人是否与原亚丽公司签订保密协议,他根本就不知情;另外,菲特公司只是根据客户的订单进行生产,不仅生产拉刀,还生产其他刀具和钻头等产品。

作为本案的另外一位主要犯罪嫌疑人王志认为,虽然自己同老东家签订有保密协议,但保密协议上的内容是什么,要他保守什么秘密,他一点也不清楚,只是看到公司其他人在上面签字了,自己也就跟着签字了,至于老东家按时支付的200元保密费,他认为,这个钱公司每个人都在领,所以自己也领得理所当然。

蹊跷跳槽

一人“倒戈”“策反”老东家骨干员工

据警方透露,2000年前后,从中专毕业的王志,便来到亚丽公司工作,本身好学勤钻的王志,很快得到领导的重用,被调到拉刀项目组,负责拉刀项目的继续研发。

据了解,拉刀是亚丽公司的核心项目之一,它的研发,耗去了亚丽公司几代人的心血,到王志时代时,各项技术参数才最终成型。

对于王志来说,劳苦功高的他,认为该公司薪水过低,而且婚后他的经济收入水平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于是有了跳槽的念头。

2012年7月,王志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余谦,两人通过商谈,由余谦出资购买设备和租赁厂房,王志负责技术支撑,即亚丽公司生产拉刀产品的技术数控机床操作程序以及产品图纸的设计,从而成立一家专门生产拉刀设备的公司。

但公司具备生产能力之后,王志又返回“亚丽”公司,开始拉拢该生产线上的其他技术人员,并许以高薪加提成的承诺,将该公司其他10余名技术人员全部“挖走”。(文中公司及人物,均系化名)(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熊强)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