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恩人在哪里 都要找到他

26.02.2015  20:13

  攀枝花温暖如春,攀钢退休职工杨万隆在家门口舒适地“”着冬日暖阳,心情愉悦。

  近日,他“意外”收到两份特殊“礼物”——一面写有“临危不惧救女童,品格高尚称楷模”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

  这一切缘于42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是一个下午,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在攀钢机务段大工棚旁的铁道上玩耍。突然,一列火车飞驰而来。危急时刻,一名身穿攀钢工作服的小伙子一把将小女孩抱起,迅速地闪出铁路,火车嘶鸣着从他的身旁呼啸而过。

  看到火车远去之后,小伙子把小女孩稳稳放下,快步离开了。

  漫长的42年过去了,如今,当年的小女孩已经45岁了。但是,小女孩一家心里总觉得对当年的救命恩人亏欠一声“谢谢”。最终,他们通过攀钢有关单位和朋友帮忙,心愿在2014年底实现了。

  车轮下抢回小女孩

  当年的小伙子就是杨万隆,1973年举手之劳的那一瞬,早已尘封在他的记忆里。

  被救的小女孩名叫甘红燕。当年,年幼的她对被救一事并没有太深的印象。

  可在甘红燕的母亲张明明的记忆里,发生在1973年初的那一幕,宛如昨日。

  那年,张明明是攀钢运输部职工,住在攀钢机务段的大工棚里,而大工棚旁就是铁路。

  1973年初的一天下午,下班回家的张明明发现女儿没有回家。四处寻找也不见女儿踪影。

  “呜——”此时,远处响起了火车的汽笛声,张明明心里感到了一丝不安,本能地加快了脚步。她抬头看见女儿正埋着头,一步一格地跳枕木。

  “燕子!燕子……”此时怀孕8个月的张明明无法奔跑,只能不断地大声呼喊。但女儿玩得太专心,根本没有听见母亲的呼喊声。

  望着飞驰而来的火车,张明明吓傻了。

  此时,杨万隆也看到了这一切。他迅速从张明明身旁冲过去,抄近路奔向铁路,一把抱起小女孩闪出铁轨。

  火车呼啸而过。

  张明明看到女儿被人救起,吓得发软的腿才稍微有点力气。她慢慢回过神来,赶紧来到女儿身边,正想向救命恩人说声谢谢,可杨万隆已经消失在她的视野中。

  苦苦寻找救命恩人

  救人之后,杨万隆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单位或亲朋邻里间,都对这件事只字未提。

  张明明一家却始终在寻找这个救命恩人,只为说声“谢谢”。

  可是,寻找的过程并不顺利。

  当年,攀钢机务段的大工棚里住着轨梁厂、电修厂、运输部等单位的上万名职工,在那个没有任何通信设备的年代,仅凭着一些模糊的线索,找寻难度可想而知。

  随后几年,张明明一家因工作调动不断地迁移。1982年,张明明从攀枝花调回重庆。直到离开攀枝花那天,他们也没有找到救命恩人。

  虽然到了重庆,但他们从未停止寻找恩人。

  42年来,张明明电话都不知道打了多少个,同事、朋友、亲戚……能找的她都找了。可是,由于提供的信息非常模糊,每次的尝试都以失望告终。

  多年的愿望终实现

  2013年3月,张明明的二女儿突发疾病去世。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感慨良多。

  “希望在有生之年,把未完成的心愿完成,要不然会抱憾终身。”今年3月,张明明开始写回忆录《忆多味人生》。书中详细叙述了杨万隆救人的全部过程。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2014年10月,张明明把完成的回忆录寄给了100多名同事和朋友,这其中就包括了原攀钢运输部职工黎特林的妻子雍素碧。

  “你书中写的这个救命恩人,很像以前的同事杨万隆。”2014年11月初,雍素碧的一个电话让张明明看到了一丝曙光。

  张明明根据这条珍贵的线索,立即向攀钢求助。

  根据张明明提供的相关资料,攀钢钒物流中心立刻展开寻找,发现杨万隆确是该单位职工,可已退休多年。

  情急之下,攀钢钒物流中心寻求到攀钢综合服务中心的帮助,在各个退管所查找资料,最终在向阳退管所找到了杨万隆的电话和住址。

  “到底是不是要找的恩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张明明拨通了电话,当确定杨万隆就是寻找了42年的恩人时,42年的期盼一下子转变成喜悦涌上心头。

  由于张明明老两口身体不好,不能从重庆到攀枝花当面道谢,而甘红燕也因要照顾老人,一时无法脱身。于是,张明明特别委托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制作了一面锦旗,通过综合服务中心送到杨万隆的手上。

  “恩人,我终于找到你了。”2014年11月11日,在接通杨万隆电话的那一刻,张明明泣不成声,“40多年了,我们一家亏欠你一声‘谢谢’……

  同样激动的还有电话这头的杨万隆。因为,他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被救者会打电话给他致谢。

  “当时不管是谁,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对于自己的救人之举,今年已经79岁的杨万隆淡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