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成为环保"千里眼" 两天揪出两根"黑烟囱"

11.06.2017  12:06

  当无人机投身环保领域,就能变成“执法利器”。6月初,成都市环保局利用无人机锁定了两家涉嫌非法排污的企业。无人机俨然成为环境执法人员的“千里眼”,环保新利器。无人机怎么及时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如何取证?带着这个疑问,成都商报记者走进成都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揭秘无人机是如何让非法排污无处藏身的。

  无人机升空

  偷排偷放无处躲藏

  厂区内机器轰隆,工人正在紧张生产,厂区内一根15米高的排气筒,一股股青烟排入空中……这一切,都被空中的无人机清晰地拍了下来。通过无人机传回的资料,执法人员判定这肆意排放的废气没有经过处理。

  这是6月7日成都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会同新都区环境监察执法大队、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新都区工业东区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时发现的一幕。在发现这家企业上空飘出大量青烟后,执法人员派出无人机进行高空巡查。

  无人机传回的图像信息显示,该企业废气大量无组织排放。多部门立即部署联合行动,将这家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制造企业逮了个正着。后经现场检查发现,该企业废气收集系统的电机损坏,无法起到吸附效果,导致废气大量无组织排放。据该公司环保管理人员陈述,废气处理系统电机于5月25日损坏,正在维修,污染治理设施损坏的情况未向属地环保部门报告。目前,成都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已对该单位立案调查。

  6月8日,成都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另一组执法人员在郫都区进行检查时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间厂房屋顶上厚厚的粉尘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很快,无人机升空,厂房内的实时生产画面迅速传回地面,环保执法人员第一时间锁定了这家涉嫌偷排污染物的家具企业的违法证据。

  两天逮住两家涉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这并不是无人机第一次在成都环保执法领域中发挥作用。“去年3月,我们就利用无人机成功查获了蒲江一家食品企业非法排污的案件。”成都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王顶介绍说。

  环保“千里眼

  能更精准地锁定证据

  被誉为环保“千里眼”的无人机是如何取证的?昨日,成都商报记者来到成都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我们一般用于环保工作的无人机有两类,一类是固定翼无人机,一类是旋翼无人机,两种无人机分别用于大面积巡查和低空精准锁定证据。”成都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高级工程师肖波介绍。

  固定翼无人机的巡航速度一般为每小时60公里,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小,可以快速地对平原、山区等各种地形进行大范围巡查,同时搭载高分辨率摄像机、专业光学相机、红外相机等。它通常在200米~400米的高空工作,航拍照片分辨率最高能达到0.02米,“这相当于在几百米的高空,清晰地分辨出地面上书本大小的物体,厂房、烟囱这些更是一目了然。”肖波说,依据传回来的影像资料,监察人员可以初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而旋翼无人机可在300米以下低空飞行,并悬浮在污染源上空进行高清拍摄,在追踪“青烟”、隐蔽排污口方面能更精准地锁定证据。此外,无人机还可搭载红外相机,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收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电磁波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通过热图像,专业人员可以分析出企业的偷排偷放情况,夜晚环保设施开启情况及排放情况也会一目了然,为夜间执法检查拓展了新手段。

  全能高手

  增强了环保执法震慑力

  “目前,无人机在成都环保领域主要用于夏秋季秸秆禁烧巡查、工地扬尘巡查以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等方面。”肖波介绍,去年成都环保系统启动无人机巡查约60次,尤其是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几乎每天都有2-3个机队外出巡查,为各项应急措施提供高分辨率的数据和图像。

  那么,作为环保执法新利器的无人机还能做哪些事儿?据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利用无人机对大气污染偷排企业进行全天候监测,有效震慑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外,还在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监管、环境影响评价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采用无人机平台搭载可见光、热红外等载荷,可以开展水源地污染源全天候监测,排查出直排、偷排、暗排的疑似管道位置,动态监测污染物的扩散状况,为地面执法提供技术支撑,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监管手段。”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机系统上马后,巡查实时进行,偷排偷放、监测数据弄假很难再有空间,这无疑增强了环保执法的震慑力。成都商报记者 李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