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带动脱贫是“硬杠杠”
南江县光雾山镇把发展旅游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让大山深处的村民吃上“旅游饭”。 肖定怀摄(视觉四川)
2017 年度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村)名单出炉
□记者 侯冲
近日,2017年度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村)名单正式出炉。广元市利州区等15个县区入选2017年度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区,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石鼓梁村等194个村入选2017年度四川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通过旅游扶贫示范创建,有力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能力。
依托旅游产业脱贫,曙光村迎奔康“曙光”
4月初,漫步在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曙光村,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旅游,是曙光村脱贫的关键。”村第一书记关辉介绍,围绕天然溪水,村里种植了李子、苹果、枇杷等果树,并请来金口河区旅游局专门做旅游规划,从而打造“春赏花、夏摘果、秋观叶、冬玩雪”的旅游名片。
“点一个笋子炖土鸡嘛!绝对绿色。”4月6日,清明节小长假期间,村里一家农家乐餐厅人声鼎沸。村民唐兴明在帮一桌客人点菜时,提高调门推荐起本店的招牌菜。
唐兴明是曙光村贫困户,由于清明假期游客不少,她临时被叫来帮忙。“主要负责点菜、上菜、打扫卫生等,一天70元。”一年下来,靠在农家乐打工,她能挣到几千元。
在曙光村吃上“旅游饭”的还有卢永香。目前,她养了500多只土鸡,还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搞养殖。卢永香说,自己养的土鸡大部分卖给了村里的农家乐,销量不用愁。
不少游客离开前,都想带点当地土特产。看准这个市场,卢永香开始种竹笋、腌泡菜,让城里的游客把乡间野味“打包”回家。曾经身患癌症陷入贫困的卢永香,去年顺利脱贫,如今事业风生水起的她,已经成了村里的脱贫榜样。
去年8月,经过曙光村的乐西公路完成硬化,“这条路经过金口河大瓦山景区。”关辉说,不少去往大瓦山的游客都会在曙光村停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客源”。
曙光村已经开设了两家农家乐,正在建第三家,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桃子、枇杷等果树预计两三年后也将进入丰产期。“到时来我们村休闲、采摘、游玩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关辉对未来无限憧憬。
示范区(村)评选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旅游扶贫示范区(村)”是块金字招牌,但要想揽入怀中,标准很严格。
“旅游带动脱贫是‘硬杠杠’。”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区必须满足贫困人口因发展旅游获得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指标;示范村评选标准则包括贫困人口因发展旅游获得的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重不低于10%等。
“旅游扶贫作用非常大。”广元市青川县旅游局局长杜建平介绍,该县探索的“A级景区+扶贫”脱贫模式,引导1000多贫困人口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A级景区建设中,实现脱贫奔康。
除强调旅游扶贫带动机制外,基础设施也是门槛之一。今年初,曙光村村民唐兴春忙着装修自己的农家乐,“2014年就建好了,但是一直不达标。”对标三星级农家乐标准,他还需要把餐厅扩大到80平方米以上,每间客房都需安装卫浴设施。
“今年的示范区(村)评选将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上述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计划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5个,均在深度贫困县;创建旅游扶贫示范村104个,建设乡村民宿达标户1000户。
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深度贫困地区依靠常规性产业发展实现脱贫难度很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丰富,又与民族地区相互叠加,有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旅游扶贫是重要手段之一。
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本身也能带动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即便一些不在旅游沿线的贫困村、贫困户,也可以通过为景区提供蔬菜等原材料的方式融入旅游扶贫产业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