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建院5年:筑造梦想 迎来旅游的春天

13.11.2014  19:49

  
  2014年,是我校开办旅游类专业的第19个年头,也是旅游学院建院第5个年头。

  这一年,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MTA)授权点获批准,成为学科建设标志性的起点。这一年,“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实现了旅游类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燃起新一轮科研热情。这一年,学院学生首次参加全国导游大赛,获得了中文组二、三等奖,英文组三等奖。

  “办旅游学院、办好旅游学院,是我的一个梦想。”校长郑有良四年前在参加学院教师座谈会表达的梦想,在学院的学科梦、教师的科研梦、学生的成长梦里吐蕊发芽,成为师生能够触及到的愿景。

   梧桐之枝,凤凰来栖

  翻开几年来学校的招生目录,旅游学院的招生专业划出一条清晰的“旅游”聚拢线。

  5年前,学院旅游管理、林学、生物技术、教育技术等专业林立,旅游特色尚不明显。几年来,学校不断调整专业布局,与旅游专业关联性小的专业或调走了,或撤消了。学院连续成功申报和开办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产品设计(旅游产品方向)、酒店管理等专业,旅游管理类专业构建齐备。2012年,学院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农业推广(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硕士;2014年,学院成功申报了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实现了学科建设“零”的突破。

  “学院在成立时,真正有旅游管理学历背景的只有两三位教师。” 院长杨启智说,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学院建设发展的瓶颈。学校政策的倾斜雪中送炭,解决了燃眉毛之急。 “差不多是学院报多少用人计划,学校就会解决多少。”

  “学院平台好。”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第一位博士郭凌来了,今年她先后入选四川省、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成为业界的带头人。她把成功归因于学院的特色平台和明确的研究方向。

  5年来,除了调整林学院、原政治与法学院等部分师资充实到学院以外,学院引进或培养的博士就达16人,博士学历的教师已占学院专职教师45%,成为骨干力量。5年前,专职教师中教授还是“0”,如今,学院已经新增4名教授。2名教师入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双支计划的博士专项对于刚刚参加工作没有经费来做科研的教师是及时雨。”刚刚赴英访问留学回国的肖玖金来校工作三年,已经进入第七层次,2014年,其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双支计划等利好政策推动学院科研水平不断走上新的层次,学院支持教师出国研修、提升学历、积极宣传组织各类课题申报,科研氛围浓厚。仅2014年,学院就有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等部级课题立项。5年里,仅仅旅游管理系教师就发表学术科研论文56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24篇,北大核心期刊收录论文26篇,ei/istp收录6篇。多篇论文见刊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经济管理等业界之首的期刊。

   发挥地域优势,构建育人梦想

  “打造学院的特色,发挥这里的地理优势。”

  “结合都江堰旅游城市,发展学院。”

  地域优势是发展学院之途。依托于“都江堰·青城山”的区位优势,学院初步建成了以旅游景区、五星级酒店、旅行社和展览馆为核心的毕业实习与教学实践单位群体,拓展省内外实践教学及预就业基地50个,分布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旅游文化节采取了‘专业+基地+国际国内赛事’的三结合模式,突出专业技能提升,贯穿科学、人文、创业素养培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卢昌泰说。

  2013年开始,学院推行大学生团队建设。新生入校后,他们要完成又一个慎重的“志愿”——选择自己的专业导师,从大一时就参与科研课题。2009年以来,学院开展的80余项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中,学生参与人次达2000余人次。

  学院连续5年举办了“旅游春天走进2010”、“旅游春天走进2011”、“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活动。通过立足专业、对接社会企业、国际国内比赛,把学院的学生推向更广阔的舞台,遴选出优秀人才,开发着学生的设计作品。着眼于旅游产品设计并自己创业的阴昌吉被评为“成都市2013年度优秀志愿者”,爱好摄影技术的李简获得成都卫视DV大赛三等奖、在学校导游大赛上崭露头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的4位同学在全国导游大赛上获得中文组二等奖、三等奖,英文组三等奖、优秀奖。通过对接龙池镇政府等社会单位,策划组织开展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部分设计方案被开发利用。

  未来仍然任重道远,譬如师资方向的调整、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更有影响力的品牌、学科建设,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打造,但旅游学院在旅游的通途上渐行渐坚定,共同探索着凸显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办学特色之路,寻求下一个五年的勃勃生机。

  关键词: 梦想 学院 旅游学院建院5年:筑造梦想  迎来旅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