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巴中的大诗人王勃

26.01.2015  17:56

  在多愁善感的中学时代,每当毕业,同学间总免不了挥洒热泪,依依难舍。但是写给同窗好友的诗行却总是故作开怀,我们拜别同窗,砥砺前行,我们高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离别语,伴随着我们整个青春时代的惆怅,伴随着我们一路的别离。

  谁又会想到,写下这千古名句的大诗人王勃,也曾旅居巴中,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曾任章怀太子李贤的侍读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天资聪颖,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通”。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岁时便饱览六经。十六岁时,应试及第,授职朝散郎,从七品上,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王勃才思敏捷,笔端生花,撰写《乾元殿颂》,文章绮丽,唐高宗看到这篇文章以后,惊叹不已,实在想不到这篇词美义壮的文章竟然是一个少年所为,大呼王勃是:“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也因此名声大噪,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王勃位列四杰之首。

  后来经过主考官的介绍,王勃与沛王李贤熟识,担任沛王府修撰,深得李贤的器重。

  可好景不长,有一天,几位王爷斗鸡赌博,王勃为了为李贤助兴,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文中讨伐英王李显(后来的唐中宗)的斗鸡。不料这篇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高宗认为王勃挑拨离间,非常愤怒,说“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当晚就将王勃逐出长安城。

  也即是这件事,王勃从一个才华横溢的朝廷命官,被贬黜到了偏远的大巴山。

 

  旅居巴中

  折柳亭送别友人,留下传世佳作

  《巴州志校注》记载,王勃于公元669年5月由长安,经褒斜谷,旅寓巴蜀,672年上半年,才回到长安。

  在旅居巴蜀的三年时间内,王勃曾来到巴中,没有史料记载王勃来到巴中以及离开巴中的具体时间,若不是王勃曾在巴中留下诗篇,后人兴许无从知晓他这一段足迹。

  669年秋天,王勃在巴州西门外,也即现在的柳津桥,送别友人。写下了传世佳作《江亭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夜月,谁见离泣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大巴山的山山水水,偏僻而又遥远,秋夜的月亮冷清清照耀在亭子上,有谁看见满怀离别之情孤独的游子啊!夜里,雾气弥漫,笼罩在碧绿的台阶上,初升的月亮照耀在南龛山上。友人已走,亭子已关,只剩下“我”一个人,伴随这寒冷的月夜,倍加凄凉。

  巴中在唐代,水路较发达,来往旅客从现今柳津桥下方的码头上下船,来来去去,这个码头是进出巴中的一大渡口。在下码头的路边,应是有一亭子,供行人休歇、饯别。王勃便是在这个亭子里,送别友人,写下了这首《江亭送别》诗。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勃只有19岁。可他经历了比常人更多坎坷的人生际遇,对前途,他是迷茫的,旅居偏远的巴蜀,他是惆怅的。友人可以从此离开偏远的大巴山了,可自己呢?我们无法揣测王勃送别友人时是怎样的心境,但是,现在来读这首诗,仍能感受到那份凄切和哀婉。

  在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时,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仕途得意。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被皇帝亲口称赞是“我大唐奇才”,全长安城都知道这位少年才子王勃。当时,杜姓友人离开长安,去蜀地任职,王勃挥笔写诗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一改离别诗低沉凄凉的意境,慷慨激昂,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同是送别友人,前后两首诗的意境却是大大的不同。可见,人生际遇的不同,对人心境的不同影响。

  672年,王勃离开巴蜀回到长安。5年后,年仅27岁的王勃在看望父亲的途中溺水而亡,结束了诗人短暂而坎坷的一生。

 

  古时“折柳亭”,今名柳津桥

  据史料介绍,在古代,柳津桥下方是外界进入巴中的一大渡口,河边柳树成行,来往船舶不断,旅客络绎不绝。每当送别友人离开,便会在亭子里饮酒话别,临行前,在江边折柳赠送友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折柳送别,本不罕见,不过,据史料记载,巴中的柳树与别处的柳树不同,“巴州柳,风态绝殊”—《巴州志校注》。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曾寓居巴中,十分喜爱巴中的柳树,并作诗一首以赞美巴中柳树的妖娆多姿:

  巴江柳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李商隐这首诗极力夸赞巴河边柳树的柔美和葱绿。巴江边的柳树,垂下来的枝条倒映在江水里。它喜欢金銮殿的方向,把它们的荫凉留给那华美的窗子。

  宋代嘉佑五年,郑渊任巴州太守,他非常喜爱巴中柳津亭河边的柳树,于是命名柳津亭做“折柳亭”。据记载,郑渊还曾经赋诗十首,刻于柳津桥下面观音岩石上。不过,因年代久远,陆路的发达,水路的萎缩,“折柳亭”早已不见,观音岩亦寻不到其踪迹。柳树依旧妖娆,河水依旧流淌,只不见曾经辉煌热闹的柳津渡,和曾经旅居巴中的大诗人王勃。

 

  附:

  笔者在阅览王勃的诗集时,发现一首与《江亭送别》(二首)意境十分相似,地点也似乎在巴中柳津桥的送别诗,刊载如下,若读者有新发现和不同意见,望指正!

  秋江送别(二首)

  王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