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施工最难输变电工程投运 西藏昌都结束孤网历史

20.11.2014  14:08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全长1521千米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2014年11月20日,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投运仪式在京举行,这标志着西藏昌都地区结束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这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原输电精品工程提前半年建成,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的新纪录。

        据了解,川藏电力联网工程连接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总投资66.3亿元。线路东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乡城县、途经巴塘县,西至西藏昌都,新建多座变电站,全长1521千米。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施工最艰难的输变电工程

        据了解,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施工最艰难的输变电工程。为建设这条“电力天路”,国家电网公司与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政府联合成立川藏电力联网建设领导小组,共计40多家单位、多达2万余名建设者参建。

        工程地处川藏高原腹地,穿越高海拔、低气温无人区,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18米,高山峻岭地段约占65%。高原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混杂,极端温差近60摄氏度。施工地形陡峭,线路起伏落差大,部分区域为悬崖峭壁,沿线高寒缺氧,施工环境极其恶劣。

        工程所处的位置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为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冻土广布,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开工以来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50余次,最强达6.1级。大型机具功能作用难以发挥,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系统和惠及更多农牧民用电,工程先后五次跨越金沙江。

        相比青藏联网工程,工程设备材料用量更大,沿线运输无铁路、高速公路可利用,物资运送异常艰难。工程90%塔位建在高海拔、无人区、远离公路或无运输道路之地,整个工程共架设1.5吨级货运索道900余条,长度达1100余公里,运输物资40万吨。沿线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极易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疾病,治疗及应急救援十分困难。

        这是一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原输电精品工程

        这项工程提前半年建成,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的新纪录,是一项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原输电精品工程。

        在工程建设中,针对地质灾害和交通安全风险,在国内电网建设中,首次开展了地质灾害和交通安全专项监理工作。绘制地质灾害分布图,进行易发性分区和重点监测预报。针对施工区域生态脆弱,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环保、水保监理监测工作,确保藏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另外,针对恶劣道路条件,建立了“兵站式”物资运输和工班制道路保通相结合的物资运输保障体系。物资运输里程累计达450余万公里,可绕地球110多圈。针对生命保障难题,在施工沿线建立26个医疗站点。针对工程建设和运营特殊难题,开展了“施工难点突破、地质灾害预防、管理效率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维护方便”等5大类16项研究专题,创立了送变电行业高原新标准。

        结束了西藏昌都地区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建成后,将结束西藏昌都地区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昌都地区近5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据了解,西藏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受历史原因影响,当地电力发展严重滞后,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网架薄弱,电力供应紧缺和无电人口问题十分严重。工程建成后,将为该部藏区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有助于改善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西南部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也是一条助力当地水电开发的清洁能源输送通道。西藏昌都、四川甘孜等地区水电资源丰富,以甘孜州为例,其水电资源占四川全省水电资源的34.4%,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达到413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而目前开发仅为550万千瓦。当前,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和玉曲河多个梯级电站正在开发,随着后续电站的投产,昌都电网“丰余枯缺”特点将更加凸显。工程对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满足今后昌都地区丰富水电资源开发外送需要。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连接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总投资66.3亿元 工程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