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曾称和邓小平是真正好友 劝其勿放弃改革
原标题:首访中国因邓小平烟瘾大倍感亲切
朱镕基说他认为施密特是一个吸烟长寿的例证。“和邓小平一样”,施密特接过话茬。于是朱镕基告诉他,邓小平晚年把烟戒了。
毛泽东去世前接见的最后一位西方政要———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逝世。他是继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之后,又一位和中国五代国家领导人有过交往的外国政要。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曾表示,在他认识和了解的西方政治家中,“施密特对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研究、判断和理解,是最全面、客观和深刻的,令人敬 佩”。
力促前任总理尽快与中国建交
1974年至1982年,施密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生前接受采访时曾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在缓慢而持续地增长。在他1969年出任德国国防部长时说,“中国在我的政治考量中就已经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中国和西德还未建交。但施密特为此进行了一次太平洋之旅,绕着中国跑了一圈,“从外面观察了一下”。他说,自己在那次旅行中,尝试着用“日本人、韩国人、泰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的眼光观察这个巨大的国家”。
1971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视野。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和中国开始尝试恢复外交联系。施密特曾表示,看到尼克松访华,便私下提议时任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尽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10月,中国和西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这比美国人还早了许多年。直到1979年,美国才在北京设立大使馆。
第一位见到毛泽东的德国总理
前 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曾因“华沙之跪”而享誉后世。施密特曾透露,勃兰特担任总理时,曾受到过访华邀请,但“他已经办不到了,也不像我那样感兴趣”。 1974年5月,勃兰特辞职,施密特接任联邦德国总理。第二年10月,施密特就踏上中国的土地,成为第一位见到毛泽东的联邦德国总理。
据施密特生前回忆,1975年10月31日上午,他见到毛泽东时并不是在人民大会堂,而是在“故宫北边,为政治局划定的一幢不起眼的房子里……这幢房子里外都不起眼,墙上没有挂画,只有几件办公家具,和摆成半圆形的几把软椅”。
见到毛泽东,施密特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家非常敬佩中国人民25年来在毛泽东领导下取得的成就。为了这次谈话,施密特还读了一些毛泽东诗词。他记得当时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的成就很小,我也根本不会写诗。不过我懂得怎样打仗、打胜仗。”
据说施密特和毛泽东谈了3个小时,两人聊到了苏联和国际形势,德国在冷战中的特殊处境,还聊到了日本与美国。
施密特当时对毛泽东说,美国人正在思考他们面临的形势,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自己过度地承担了义务。他记得毛泽东当时的回答是,美国人将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实力,依靠别人只能是第二位的手段。美国人是想用十个指头按住十个跳蚤。这句话完了,谈话就结束了。
会后,施密特对等在外面的记者说,“毛泽东集中思考本质问题的那种自如”,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称邓小平“身上有一种顽强的东西”
施 密特第一次访华时,周恩来已病得很重,而毛泽东的身体状况也已不如从前。邓小平当时以副总理身份到机场迎接,检阅了仪仗队。那个时候是在机场检阅,施密特 和邓小平一起乘车进城,施密特一边谈话,一边频频向窗外望去,他回忆,“当时看不到汽车,只有自行车,几千辆没有灯的自行车”。
邓小平给施密特的感觉是,个头很小,身穿蓝色毛式制服,瘦弱,十分礼貌,有外交风度且克制,身上有一种顽强的东西。他知道邓小平被“打倒”过两次,对其很有兴趣。
施密特记得,和邓小平的这次会谈,邓小平让他先谈,问得很多,却谨慎避免自己表态。和毛泽东会谈时,邓小平也在场。后来施密特又和邓小平会谈,“邓重复了毛此前讲过的全部内容”。施密特说,尽管如此,邓小平仍然讲得坚定有力。
谈话时,邓小平一支接一支抽烟。而施密特恰恰也是个烟瘾很大的人,一天差不多要抽三盒,因此倍感亲切。
让施密特印象最深刻的是,会谈结束时,邓小平说出了一句最重要的话:“我们支持德国重新统一”。这大大出乎了施密特意料,他向邓小平表示衷心感谢。
华国锋的口袋里没插圆珠笔
1979年10月,华国锋访问德国。这是中国领导人有史以来第一次来到欧洲,虽然华国锋此行并没有在欧洲引起足够注意。
当华国锋还在巴黎时,施密特就和法国时任总统德斯坦通了电话,并对华国锋产生好奇心。
有趣的是,施密特曾表示,与毛泽东、邓小平不同,华国锋的口袋里没有插着圆珠笔。“这是我第一次能够和一位中国领导人比较坦率地交换意见”,两人在正式宴会后,又坐在一起私聊至午夜。
再见邓小平劝其不要放弃改革
1984年,施密特应邀访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多年之后,当被问起中国的阅兵式和苏联阅兵式有何不同时,施密特说了一句“俄国人想向全世界显示他们有多么强大,中国人是希望增强本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那次访华,80岁的邓小平给施密特的感觉是反而比1975年时精神很多。
施密特后来回忆,一步一步走是邓小平的特点,而毛泽东是一个把七步并作一步走的人;邓小平的路线是,可能做到的事立即干起来,那些办不到的挑战,让别人去对付吧。
6年之后,1990年5月,施密特以私人身份访华。“用西方民主的宪法标准去衡量中国和邓小平,并且要求中国实现它还无法达到的那些标准,这是自以为是和狂妄自大的表现”,施密特接受采访时说。
这一次访华,施密特对邓小平说:“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我们可以谈真心话”,还作为旁观者建议邓小平“不要放弃改革路线”。
施密特的这次访问,让他在德国国内受到很多批评。很多年之后,施密特回忆起邓小平说,他通过坚定不移、务实的贯彻力,使人类的五分之一人口与世界融为一体,并帮助中国人过上了持久富裕的日子,“我喜欢这个人”。
朱镕基是“极有天分的实干家”
1993年,施密特又结识了后来成为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他评价朱镕基,“在我一生结识的所有世界大国一流政治家当中,他是最为洞悉本国经济的一位”。
施密特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朱镕基有一种几乎所有德国政治家都缺乏的经济本能,一个极有天分的实干家,一个干事的人。“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朱镕基在西方活动时那种自然随意的态度”。
施密特对朱镕基评价颇高,在掌控经济政策的人里面,他把朱镕基和格林斯潘、李光耀列为最高一个档次。他评价朱镕基淘干了人民币黑市,为经济顺利发展创造了基础,在亚洲金融危机面前抵挡住了诱惑,使中国以有利的条件加入了世贸组织。
出于对朱镕基的赏识,84岁高龄的施密特在2003年访华时,为了见朱镕基,专门飞到广州,成为朱镕基离任总理后见到的第一个外国政要。“我们无所不谈”,施密特说,从美国的霸权聊到德国联邦总统,最后谈到了吸烟。
朱镕基说,他认为施密特是一个吸烟长寿的例证。“和邓小平一样”,施密特接过话茬。于是朱镕基告诉他,邓小平晚年把烟戒了。
与习近平等先后见过面
此后,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在德国和中国两度会见施密特。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分别在2013年5月和2014年3月访问德国时,借机拜访会见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014年年底,施密特还曾在报刊上为他读过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撰写书评。
参考资料:海南出版社《施密特:与中国为邻》
其人
赫尔穆特·施密特
1918 年12月23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教师家庭,二战后进入汉堡大学攻读政治学和国民经济学,1946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69年起,先后担任联邦德 国国防部长、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1974年至1982年,担任联邦德国总理。当政时期最重要的成绩包括应对石油危机、打击恐怖主义、推动欧洲货币体系的 建立以及促成北约“双重决议”出台。民调显示,他是战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总理之一。1975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首访中国,成为两国建交后首位访问 中国的德国总理。此后,他曾十余次访问中国。离开政坛后,施密特仍密切关注和研究世界形势发展,并通过著书、演讲等形式活跃于大众视野。
亲历者说
“施密特是那种有话就直说的人”
1975年10月,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应邀访问中国,他是第一位见到毛泽东的联邦德国总理,也是毛泽东生前见过的最后一位西方政要。时任中国驻德国大使王殊当时也陪同施密特访华,并亲历了施密特与毛泽东会见的全过程。
见毛泽东是临时接到通知
王殊告诉南都记者,1975年10月施密特访华时,毛泽东的身体条件很不好,因此中方未确认毛泽东能否会见施密特。得知毛泽东要见施密特,“是临时接到毛泽东秘书的通知”,王殊说,当时邓小平正同施密特会谈,忽然来了通知,毛泽东要立刻会见施密特。
这个消息使施密特及其德国同事非常高兴,也使中国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感到很是宽慰。王殊陪同施密特夫妇、时任德国交通部长克沙伊得勒和时任德国驻华大使夫妇一同乘车,很快到了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寓所。
王殊回忆,施密特英文很好,当时毛泽东问施密特,“我们的大使在你们那里怎么样?”施密特不像其他领导人那样,在这样的场合一般会给大使说不少好话,但他说,“要看他今后的工作”。
会谈引用中国成语“水滴石穿”
王殊记得,毛泽东提到,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之外,他还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克尔的著作也感兴趣。可是在座外宾只有施密特看过海克尔的著作。
毛泽东和施密特当时还交流了对德国人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观点的看法。谈话结束时,施密特用中国成语“水滴石穿”来比喻中国可以通过努力,和欧美国家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王殊回忆,毛泽东当时说“我的水已经不多了,还要加上你们的才行”。这句饶有趣味的话,引起了全场的人哈哈大笑。
曾坚持爬上长城烽火台
实际上,施密特并不是第一位见到毛泽东的德国政治家。当时的德国在野党政治家施特劳斯比他早几个月访华,还去爬了长城,并登上烽火台。
王 殊回忆,第一次到中国访问的施密特也不肯“认输”,尽管常年抽烟身体并不健朗,但他在王殊的陪同下一起去爬长城,并坚持爬到了烽火台上。在烽火台上遥望, 施密特说了句“只看见满眼大白菜,没看见科尔”。科尔是德国当时的另一反对党领袖,科尔的德文名字和德语中的大白菜一词很相似。
施密特爱抽烟也是出了名的。中国驻奥地利前大使杨成绪在上世纪70年代初曾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外交官,中国驻德国首任大使王雨田拜会时任德国财政部长的施密特时,杨成绪担任翻译。这次拜会也是“中国官方首次和施密特接触”,杨成绪告诉南都记者。
回顾这次拜会,杨成绪说有两点印象深刻,第一是施密特讲话始终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第二是施密特的办公室里各种各样的烟盒摆了一大堆。近年来,杨成绪也始终关注施密特的近况,“他非常爱读书,非常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每年都要发表很多国际时评文章”。
实际上,王殊和施密特也相识已久。早在施密特任联邦德国财政部长时,时任驻德国大使的王殊就常去登门拜访。让王殊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去拜访,施密特都会直截了当地先问他:“你想谈什么问题”。
“施密特是那种有话就直说的人”,王殊告诉南都记者,当时的外交惯例是,还要给访华的外国领导人举行告别宴会和答谢宴会,但施密特因公务繁忙都婉言拒绝了。
出品:南方都市报朋友圈新闻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写:南都记者吴斌发自北京(除署名外)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