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方言IP,要学会释放“四川味道”
嘉 宾:
蔡尚伟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廖 健 喜剧演员、《以为是老大》主演
张 君 普通观众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张良娟) 4月28日上线以来,四川方言网络电影《以为是老大》在爱奇艺突破2200万点击率,四川方言剧在网络上产生了新的一轮关注。作为地域文化最直接的一种表征,方言火了《疯狂的石头》《武林外传》等一批影视剧,不仅捧出众多喜剧演员,在电影、动画片、网游的产业链上也不断延伸。座拥西南地区3亿观众群,四川方言该如何打造出自己的IP(原创知识产权)?记者请来专家、演员和观众展开探讨。
互联网+方言IP 开辟新阵地
记者:从方言书籍、方言歌曲到影视剧,四川方言的作品并不少。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IP很少,为什么?
廖健: 四川方言也曾有过很火的作品,如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电影《抓壮丁》,上世纪90年代有四川方言电视剧《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都曾在全国轮番播放,很受欢迎。可近些年,方言影视剧在没能在新时期找到突破口,导致我们的方言作品影响力下降。
蔡尚伟: 除了接受度、理解度的限制,四川方言幽默属性中很强的草根性、市民性甚至粗鄙性,导致其在大众媒体的传播中受到很多局限,减弱了传播力。如何释放四川话的味道,确实是一个问题。
记者:传播渠道不足、语言接受度受限,方言作品还有没有其他出路?
张君: 《以为是老大》是在网络平台播放的,影响力蛮大。现在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通过网络来追剧。网络自制剧也诞生了《屌丝男士》《无心法师》等很多大IP,四川方言作品完全可以把网络作为重要的阵地。
蔡尚伟: 四川方言剧在网络上播放,草根性反而成为一种优势,更容易传播。但是还是需要掌握好时机、分寸和效果,应该是良性、互动的传播。我觉得可以把方言作为调味品、吸睛点,把四川元素、文化精髓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四川文化非常多元,但又都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出面,为文化共同体搭建一个平台,推动更多能够代表四川品牌的优质IP。
方言造IP,要学会“借壳”
记者: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成为火爆的IP?
张君: 我个人觉得,首先应该是高品质的方言作品,不能追求低级趣味。四川和成都的电视台,经常都会播一些方言情景剧,但是说实话,我觉得品味和质量,难以登上大雅之堂。
蔡尚伟: IP的核心还是要有作品。我们需要寻找既具有抹不掉的四川基因,又适合大众传播和欣赏的作品。其实老祖宗给四川留了非常多的资源,我们可以找回去,但是要带着新的眼光去找。姜文创作《让子弹飞》的策略就是可用的,他打着马识途《夜谭十记》的旗帜走了自己的路。打造四川自己的IP,需要学会“借壳”,李白、杜甫、艾芜、沙汀以及三国文化都是我们的文化积淀,都是可以借的壳。
廖健: 要靠人、要有团队,需要一个良好的产品创作体系和管理体制。现在四川方言作品的创作力量比较薄弱,而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无论是东北还是上海,都有专业的创作团队。另一方面,我们的方言作品也缺策划营销方面的团队和人才。
蔡尚伟: IP产业链的链条上,四川包括影视、动漫等在内的很多产业并不发达,很难依靠本土的产业链。建议借用有四川缘分的人和资源,比如可以嫁接川籍在外人士或者在四川生活过的人的资源。这一点,需要政府层面从顶层设计方面去做,搭建平台,为大家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