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农业发展重点是质量
□本报记者 何 可
“过去8亿人吃不饱,现在14亿人吃不完”“2017年14类70种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99.7%”“塑料大米闻所未闻,中国大米是安全的”……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农业部有关负责人金句连连,就“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热点话题回应了记者提问。
启动“农业质量年”行动
今年2月,农业部在福建召开全国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工作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农业质量年”行动。
“这是2018年开年,农业部开的第一个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这次会议折射出了农业工作指导思想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韩长赋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国农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甚至与本世纪初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我们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韩长赋说,过去为了解决温饱、解决数量够不够的问题,千方百计提高产量,所以就发生了开荒扩种、围湖造田这些事情。这些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农业发展成就巨大,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重点是解决质量好不好的问题。
韩长赋称,在今后,农业发展将面临“三个转变”: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政策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建立绿色发展导向的财政补助政策;二是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向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农业科技由追求增产转向更加注重优质、安全、高效、生态。
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99.7 %
食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记者会上,有记者要求农业部公布在养殖环节抗生素残留的监测情况。对此,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潘显政回应称,2017年,农业部对猪肉等主要畜禽产品,监测了包括抗生素在内的14类70种药物的残留,合格率达到99.7%。
潘显政说,农业部坚持“产管”结合,标本兼治,推出监管的硬措施,打好整治的“组合拳”,深入推进兽用抗生素的综合治理。严控准入关口,坚持“四个不批准”,不批准人用重要抗生素作为兽药生产使用,不批准用于促生长的抗生素用于兽药生产使用,不批准易蓄积残留超标的抗生素作为兽药生产使用,不批准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抗生素作为兽药生产使用。同时,强化风险评估,坚决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兽药,近3年禁止了8种兽用抗生素用于食品动物,禁止了1种兽用抗生素用于动物促生长。
除此以外,农业部还持续开展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开展促生长兽用抗生素逐步退出行动,完善我国兽药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健全兽药的“二维码”电子追溯管理系统,实现兽药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潘显政说,下一步,农业部将狠抓兽药残留监控和细菌耐药性方面的监测,推进兽药生产经营使用可追溯管理,引导养殖者“少用药”“用好药”,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近两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大,不断调减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压低粮食的生产呢?对于此类质疑,韩长赋表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与有的品种供给不足并存。
“过去两年我们主要是引导玉米种植的调减,主要是调减‘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据韩长赋介绍,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调减“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区域是玉米的非优势种植区域。“东北北部冷凉地区、华北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地区,还有西南石漠化地区,我们形象比喻为‘镰刀弯’地区,这些地区不是玉米的主产区,生产的玉米品质差一些,而且产量也比较低。”
韩长赋说,累计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33.33万公顷的同时,增加大豆126.67万公顷,杂粮66.67万公顷,还有青贮玉米以及粮改饲66.67万公顷,结构趋向更加合理。
“我们有13多亿人,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韩长赋说,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适度调减玉米和水稻,绝不是要放弃粮食生产,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法减法一起做,在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的同时,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促进农业供求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实现平衡。
韩长赋表示,在调整结构的同时,还要保证粮食安全。要坚定不移地稳产能、保口粮,要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优质高效和绿色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