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反腐战”怎么打?

25.09.2014  13:22

  近期,关于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芮成钢、纪录频道总监刘文等“大咖”被检察机关带走的传闻持续发酵,成为不少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在6月初,最高检发布消息称,检察机关以涉嫌受贿犯罪,依法对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制片人田立武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仍旧是这个夏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其官网通报了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近期查办的8起新闻敲诈典型案件,其中多是以刊发负面报道相要挟,索要广告费、赞助费等。

  新闻媒体肩负舆论监督的神圣职责,而频频曝出的媒体自身的负面新闻,严重损害了监督的公信力,甚至被形象地称为新闻界的“腐败”。

  “红包文化”盛行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朱鸿军认为,除媒介管理人员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外,新闻界的“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有偿新闻。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编写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定义,有偿新闻是指新闻记者及其所在新闻媒体在采编活动中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或被动收受物质报酬或其他利益的行为。

  最典型的有偿新闻就是收受采访对象提供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等。有人甚至将其视作媒体圈的潜规则。

  公关界资深人士安竹告诉记者,国内的公关活动经常会给记者准备红包或者说“车马费”;一些外企由于自身管理制度的原因,不给钱,但会准备纪念品。在他接触过的媒体记者中,绝大多数都会收红包,但也有不收的,比如《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因为“单位不让收”。

  记者就此采访了《财经》杂志一位从事宏观经济报道的记者。他表示,确实没听说周围有人收红包的。单位应该有相关规定,但没细看过,主要还是靠自律。

  而有的媒体人士则透露,请记者采访,给不给红包也分情况,选题好的不用给,一般的给个三五百即可;参加发布会的话,政府部门一般不给,“民间”一般都给。

  “据我了解,北京以前的红包标准是500元左右。”朱鸿军说,“这种‘红包文化’是不正之风,是文明社会不该有的现象。去采访是正常工作,凭什么拿人家的、吃人家的?”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