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二郎山:“天路”即将变“坦途”

13.09.2014  12:10

    新华社四川雅安9月12日电 题:新老二郎山:“天路”即将变“坦途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樊曦、于文静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曾经唱响全国的《歌唱二郎山》,唱出了当年的山高路险和修路的艰难。如今,被称为“全国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雅(安)康(定)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中,新二郎山隧道就是其中难度最大的“咽喉”。

    新、老二郎山隧道都是由中国中铁隧道集团修建。9月11日,新华社“川藏青藏公路60周年”报道团沿318国道来到了雅康高速新二郎山隧道工地。

     新二郎山隧道可实现全年畅通

    从四川盆地进入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夹金山脉上是著名的二郎山,在东西距离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海拔从近500米陡升到3000米至5000余米,构成了我国地理格局中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的过渡带,成为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的天然分界线。

    二郎山常年冰雪、暴雨、浓雾、泥石流、滑坡不断,致使该路段行车事故多发、断道频繁,加之全年3/4为雨雪天气,交通运输极为困难。

    当地有谚语:“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二郎山已成为制约甘孜州及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瓶颈”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打通二郎山隧道。

    2001年,老二郎山隧道竣工验收,成为千里川藏线上的第一个咽喉要塞,相比此前走盘山路轻松了很多。然而,老二郎山隧道海拔2200米左右,入冬就会积雪,道路难行。时至今日,该隧道在日均4000辆的车流量面前已显得力不从心。

    “全长13.469公里的新二郎山隧道,避开了318国道新沟至二郎山隧道的长大纵坡和暗冰路段,隧道海拔从2200米降至1500米,即雪线以下,这将保障雅安至泸定‘生命线’常年通车,不受季节气候影响。”中铁隧道集团二郎山项目部经理冯志谦说。

     “这么难的隧道还是第一次遇到

    雅康高速公司董事长黄兵介绍,新二郎山隧道是川藏线“咽喉”路段的“咽喉”工程,集中了各种隧道地质难题,被称为地质“博物馆”。2012年8月1日进场时,隧道进口当时完全是一个原始森林,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

    冯志谦说,新二郎山隧道处于芦山地震带上,将穿过13条断层,平均每公里就“埋伏”了一条。设计上进行抗震设计,施工上增强加固措施,控制开挖变形,增加逃生通道,每天小心翼翼前行。仅一个新沟大断层就用了50多天才成功通过。

    2013年初,二郎山隧道进口开挖不久就遭遇软弱破碎带,既有瓦斯,又有大量涌水,极易变形塌方,被迫停工。如同一位专家所言:这种现象全国罕见。大型机械失去用武之地,只能人工一点点开凿。

    2013年10月初,新二郎山隧道进口开挖到720米时,突然喷出大量涌水,最大涌水量达到2万立方米,每天可以装满2个标准的游泳池。工人们头顶瀑布,脚踏浊水,浑身湿透,眼睛难以睁开,每天只能开挖1米。

    “参加工作24年来干过很多隧道,这么难的还是第一次遇到!”开挖班班长陶启勇说。

     迎难而上保证按期贯通

    2014年初,随着隧道的推进,地质条件开始好转,新二郎山隧道转入正常的全断面开挖,施工进度加快,形成月开挖260米的速度。

    然而喜悦未了,仅仅半年多时间过去,新二郎山隧道再次遭遇软弱围岩破碎带,有突水、涌水,容易发生大变形,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每月进度缓慢,施工再次陷入困境。

    在通过断层破碎带前,中铁隧道集团技术人员预先编制可行的专项施工方案,并采用地质雷达等物探手段探明前方围岩情况,为了确保准确同时采用三臂凿岩台车、水平钻机进行30米至50米的超前探孔,探明前方的地质状况,适时调整隧道施工工艺;采用地质素描技术,推断掌子面前方5米至10米围岩情况,准确掌握施工参数及注意事项。

    “目前二郎山隧道已成功穿越3条断层破碎带,为今后通过类似断层破碎带积累了经验。施工就这样稳扎稳打,迎难而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保证2017年底贯通。”冯志谦说。(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