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骥一跃谱新篇———巴中市开展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24.10.2015  14:04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2010年底,全市还有87.1万贫困人口,贫困率达27.2%。贫困成为全面小康路上必跨之“”,必补之“短板”。

  自新一轮扶贫攻坚实施以来,我市以新定位、新突破、新机制,从最贫困村、最困难户和贫困群众最紧迫的事入手,全面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不断让“老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攻坚成效如何?截至9月,我市交出减贫52.5万的成绩单,从容作答。

  1找准新定位,定格扶贫大格局

  我市地处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境内山高谷深,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属于新型工业弱市、传统农业大市,整体贫困、连片贫困、深度贫困成为我市不得不面对的特殊市情。2020年全面小康倒计时正在滴答入耳,扶贫开发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把巴中建设成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大力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全市扶贫大格局定格。

  “扶贫大格局坚持‘建设新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扶贫工作思路,是市委在科学研判巴中市情的基础上,站在引领我市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高度,谋划的奋斗目标,绘就的宏伟蓝图。”市移民和扶贫工作局局长王伟说。

  扶贫攻坚能否稳步跨栏?——坚持以扶贫攻坚为统揽,按照“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的工作思路,实施“三三六六”扶贫战略举措。

  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作答——从2010年末到2014年末,全市贫困人口由87.1万减少到43.02万。4年时间,贫困人口减少了44万,贫困发生率由27.2%下降到14.2%。到今年9月份,全市贫困人口再减少8.5万余人。

  不到5年,减贫52.5万余人,全市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实现骐骥一跃。

  2从容新突破,打响扶贫攻坚战

  专注连片扶贫开发定力,在全市100个扶贫片区内因地制宜推进"1+6"扶贫工程,是我市扶贫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

  攻坚从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起步。截至8月,新启动的15个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完成投资18.1亿元,建成“巴山新居”4118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10.6万亩,全市精准减贫5万余人。

  脱贫,体现在鲜活的故事中。去年启动实施的平昌县启动“邱家——鹿鸣——云台——青凤”产业连片扶贫示范区,村民陈有选通过流转土地,种植巴药,每年可收3000多元的租金,每月还有近5000元的务工收入,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曾正平没想到,连片扶贫开发实施后,家里的蔬菜卖到县城,一年纯收入达3万余元……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15个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共完成投资29.79亿元,建成“巴山新居”7682套,近3万人搬进新房子;新发展了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13.05余万亩,新修硬化道路480.2公里。

  如何在1.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推开全面扶贫?我市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坚持点上示范和面上推进相结合,创造性地实施"1+6"扶贫工程,为全市贫困地区发展“补气造血”。

  每天吃完晚饭,通江县鹦哥嘴村村民闫仕贵到村里的休闲广场散散步,到文化屋看看葡萄种植书籍。“村里发展了葡萄产业,外出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来了,村子的人气越来越高涨了。”闫仕贵乐呵呵地说。

  鹦哥嘴村的致富路径如同“酵母”,让"1+6"扶贫模式在贫困地区深度发酵。今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699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已建设“巴山新居”15.6万套、农村廉租房1554套,发展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184.5万亩……“配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巴山新居”、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六大工程,'1+6'模式不断为贫困地区‘补气造血’。”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政府、市场、社会多维联动的“大扶贫”格局正在构建。

  为聚力攻坚,我市扶贫工作马不停蹄——今年全市财政资金70%集中用于扶贫开发,市县两级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6亿元;创新金融投入,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目前已到位精准扶贫发展基金7500万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220万元;引导社会投入,去年以来,我市参与扶贫的单位和社团组织共1010个,整合社会帮扶资金4.93亿元(其中直接投入项目1399个,投入资金2.44亿元),引进项目380个,受扶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2791.5元,超全市平均水平2.3倍,受扶地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数达3.2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