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周末】新津纯阳观 抗战时期儿童的庇护港湾

21.05.2015  15:04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吴晓铃)新津纯阳观,两座高达33.8米的民国大忠亭、至孝亭,以其恢宏气势和别致造型成为当地一景。不过,纯阳观声名远播,不仅因为这两座“近代古典建筑中之瑰宝”,更因为纯阳观的“抗战”史。1939年9月1日,“中国妇女慰劳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成都分会第四保育院”(简称“蓉四院”)在纯阳观成立。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这里曾收教了600多位来自沦陷区的难童和本地的抗日军人子弟。


保育院”旧貌犹存


5月15日,夏日纯阳观已是一片葱茏美景。新津县文管所工作人员颜斌指着高大的忠亭向记者介绍说,大忠亭及四周的青瓦房、廊房,便是当年保育院教室、师生宿舍、教师办公室。

在1939年以前,纯阳观与抗战还没有太多关系。这座清光绪年间修建的道观,当年占地规模并不大。直到民国初年,成都一家慈善团体——成都正心堂以吕纯阳系忠孝神仙为由,计划将纯阳观建成规模较大的“古今第一忠孝儒林”,以正人心,扬忠孝,才征地120亩,在1919年开始了扩建。颜斌说:“大忠亭、至孝亭等,都是在当时才进行增修。”林则徐等24尊历代忠臣像和24尊历代孝子像,被分别置于亭内,此后,这座小小道观成为别具一格的“第一忠孝儒林”。

1937年,日军对中国发起全面进攻,在战乱中幸存的无数儿童,孤苦无依。各党派与各界知名人士纷纷联合起来,于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并推选宋美龄、李德全(爱国将领冯玉祥之妻)为正副理事长,邓颖超等22人为常务理事。战时儿童保育会此后相继成立了20多个分会,成都分会下设乐山、郫县、简阳、新津四个保育院,此后一起并入新津。



战时儿童的庇护港湾


颜斌介绍,“蓉四院”选址新津,出力最大的就是时任四川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的新津人范寓梅。她认为纯阳观庙宇宽敞、环境清幽,非常适合收留孩童作为办学之地。为此,多次找到正心堂负责人洽谈,终获同意。此后,她又亲自出面协商,把新津纯阳观嘉阳殿及大忠亭四周之廊坊40余间,殿宇3座,楼房1幢,作坊1通,都作为“蓉四院”校舍。经过4个月的筹备,1939年9月1日,“蓉四院”正式挂牌。

记者在纯阳观的抗战纪念馆馆藏资料上看到,当年这里的儿童除了保育总会分批送来的以外,还有在成都附近招收的抗日军人后代和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残儿童。这些孩子根据年龄、智力等,被分为不同年级进行小学教育。如果成绩优异可以跳级,否则就要降级。此外,保育院还实行军事化管理,孩子们必须学会生活自理,在学习之余还要学着干农活,比如放羊喂猪、裁剪缝纫等力所能及的事。“蓉四院”还很注意孩子们的思想教育:平时老师会教唱《流亡三部曲》等抗日歌曲,课余还会辅导学生编演各种文艺节目,并走出院门宣传抗日思想……

颜斌透露,即使在战时,“蓉四院”的孩子们也鲜有遭受饥馑之时。因为保育总会每月每人8元的经费,可购32斤大米。虽然1941年曾有过一次四川粮食储运局扣拨“蓉四院”平价粮的风波,但新津县长也及时把70石军粮垫拨了过来,解了孩子们的燃眉之急。1943年底,爱国将领冯玉祥到新津募集抗日经费时,专程到“蓉四院”看望老师和同学,并赠给同学们八个字:“忠于国家,孝于民族”。而当年,“蓉四院”的一名学生邱大祥还被空军幼年学校录取,成为最早飞上蓝天的一名保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