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竞渡 新津第24届龙舟赛开赛

02.06.2016  12:36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方炜) 北有乌苏里船歌,南有新津龙舟号子——水城新津的龙舟号子远近闻名,也让当地人引以为傲。今(2)日,成都首届龙舟公开赛暨新津第24届龙舟赛上,人们在一睹百舸竞渡盛况的同时,再次听到带着浓厚新津腔的“嘿嘿呦嘿,嗨呦嗬”的龙舟号子声。这也成为人们感受地道成都民俗,传承端午文化的新期待。

  新津龙舟会是成都特色民俗活动之一。唐代开始,新津就有了龙舟竞渡。早年,新津龙舟赛有赛前祭祀、赛中抢红布、搏浪擒鸭等传统。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成都市内河道不适宜再举办龙舟竞渡,成都的龙舟赛事由望江楼公园边的锦江河段转至新津的南河。新津的龙舟号子也成为“龙舟之乡”的一大特色。

  1987年,新津举办了全国第三届“屈原杯”龙舟赛,来自全国11个省(自治区)的26支龙舟队和新津县的28支龙舟队一起参赛,吸引海内外80多万游客。如今,传承龙舟之乡的美誉,弘扬非遗文化,水城新津的龙舟赛已然成为成都的一张闪亮名片。

  过去的龙舟赛更重仪式感。祭屈原,船颈头上要披红挂绿插金花,挡浪板上要雕龙眼、刻福字,还要点香纸蜡烛敬菩萨,比赛结束后送“龙”归仓等。现在,端午龙舟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良,并渐渐按照体育赛事的标准来举行。龙舟赛设置了航道,规定了人数,龙舟也按统一规格打造。虽不像当年那般充满仪式感,但传统民俗风情依旧。

  今年龙舟赛上,新津县各镇乡(街道)工会、机关事业单位工会、企业社团组成的28支代表队(包括新媒体代表队),分别进行200米、500米龙舟直道赛竞赛。

  新津龙舟赛是当地政府积极倡导群众参与“水上全民健身”,推动“南河泛舟”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2015年起,每年开春后的4月至入冬前的9月,每月都会在南河举办一次龙舟赛。龙舟赛对集体协作的要求很高。鼓手要合理分配划手体力击鼓,划手则必须严格按照鼓手指示,否则就会破坏整个龙舟的节奏。划龙舟时,队员们必须统一举桨、入水,再统一划水、出水,只要有一个划桨人不同步,船就无法变快。因此,举办龙舟赛不仅能推动全民健身、传承民俗文化,更能展示并促进当地群众同舟共济、埋头苦干、团结协作,奋力建设现代化滨江中等城市的精神风貌。目前新津已对南河进行了清淤,并推进亲水休闲设施的建设,打造优美舒适的休闲环境,以便市民在更加美丽的南河两岸舒心休闲、惬意泛舟,充分感受水城新津的活力和魅力。

   龙舟之乡 源远流长

  新津是四川的“龙舟之乡”,新津民间划龙船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新津船只约有200多只,为川西州县第一。据老人们说,最盛时,那些南来北往的木船、竹筏泊在各码头有四五百只之多。其景况在《新津乡土志》中记载云:“船只栉比,帆墙如林,舟楫往来,矣欠乃之声不绝。”

  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南部的新津县,自北周定名以来已有1450多年历史,素有“蓉城南路第一景,川西名胜上河图”之美誉,是成都八大卫星城之一。五河汇聚的新津,民间传统龙舟活动源远流长,新津端午龙舟会始于唐代初年,相传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杜甫驻成都期间,就曾到访新津观摩龙舟竞渡。清道光版《新津县志》载:“五月五日包角黍,悬剑蒲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水城新津龙舟竞渡的历史可见一斑。清代,每逢端午节都要在城区西较场至东门外春敞坝(今新津中学外)的河段内举行龙舟竞渡,各龙舟队均属民办性质,即由乡绅与各行业捐资组队。竞渡时,在终点立一竹竿,上挂一匹四米长的红布,谁先划到终点抢到红布,即为获胜,并凭此领取奖品。

  建国前,每年端午节,新津人民都自发在南河中举行龙舟赛、抢鸭子等活动,龙舟由各乡乡长或哥老会头目组织,花船则由各机关法团及行会长组织,花船除了观赏龙舟比赛外,还负责放鸭子下水供龙舟水手争抢。民间则在端阳当天中午吃粽子和盐泡鸭蛋,饮雄黄酒,人人佩带各色各式香包,晚上用陈艾、青蒿……等药草洗澡解暑清毒。同时,还将雄黄酒洒于室内消五毒。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1980年代以来,新津龙舟会被赋于了新的内容,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1987年,新津县成功举办了全国最高水平的第三届“屈原杯”龙舟赛。1988年、1997年端午节的龙舟会历时五天四夜,同时举办经济贸易交流会,除了传统活动,还增加了渔舟表演、女子高空跳伞、技巧滑水、歌舞川剧时装船巡江、焰火燃放等多种文艺体育表演,其规模声势堪称历史之最。

  龙船专门特制,分竞赛船和造型表演船。竞赛船按国家有关标准制作。造型表演船则利用取掉了龙头龙尾的竞赛船船体,另立一条张牙舞爪的工艺龙,色彩斑斓形神兼备,并能摇头摆尾、吐火喷烟;夜游时,通体发光,还能变幻灯光色彩。

  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受予新津“全国龙舟活动先进县”。新津端午龙舟会,2008年被列为成都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