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略 新模式 新路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成就掠影
在大山深处的甘肃省成县,农村互联网电商已经成为热门词汇,从最早举起电商大旗的“核桃书记”李祥通过微博卖核桃,到村村“触电”户户“上网”,成县电商扶贫之路风生水起。电商扶贫的创新实践打破了农特产品“深藏闺中人未识”的困境,成县核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逐渐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扶贫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向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开创了扶贫开发的新战略、新模式和新路径。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贫困户情况登记册上,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和教育程度、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一目了然,原州区信用社针对每一户的家庭状况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并据此提供扶贫贷款和支持帮扶举措。
“对缺少资金的贫困户,将依据评级授信情况给予贷款支持;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户,将为他们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机会;对找不到致富门路的,将引导他们发展当地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固原市扶贫办主任王世明说。
固原所在的“三西”地区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和最困难地区,也是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发源地。通过创新扶贫开发理念,“三西”地区开辟了开发式扶贫道路,创造了扶贫新思路、新模式、新经验。
“观念是变革的先导,要打好区域性扶贫攻坚战,前提是解放思想、创新扶贫观念,为政策创新提供思想基础。”谈到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实践,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指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甘肃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到连片开发的重大转变、从依帮靠扶到思变求富的重大转变。
“建立精准扶贫战略,意味着在扶持对象确定、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上都要体现精准扶贫的理念,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等多种途径,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的平沙旷野里,丛丛灌木舒展着绿叶,一眼望不到边。灌木丛中,粉红色树莓果挂满枝头。72岁的农民王永生戴着太阳镜,在灌木丛中钻来钻去,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一大盘果子。
王永生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还是层层叠叠的沙丘,政府出资铺设地下灌溉管网,将沙漠改造成2500亩良田,引入树莓种植产业,实现生态移民的就业安置。
“树莓种植是去年我们新引进的生态扶贫项目。”月牙湖乡副乡长唐锋介绍,秋季是树莓采摘旺季,采摘旺季每人每天能挣120元左右,一个旺季人均能挣1.3万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认为,当前贫困人口经济基础薄弱,仅仅靠送钱送物只能应一时之急,关键是要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2015年,我国实施了职业教育培训工程、干部驻村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构树扶贫工程、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十项工程,增强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发展后劲。
“今天的贫困并不等于明天的贫困,但是如果今天的贫困加上今天的教育不足、人力资本不足,就必然等于明天继续贫困。”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指出,扶贫开发不能局限于生活的救助、生产项目的开发,而更应强调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性的培养,要更加强调扶贫对象主体意识的增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支持,因此要继续把教育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继续在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上下功夫。
机制创新: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目标
2013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对扶贫开发的机制创新提出方向性指引。随后,一系列扶贫机制陆续出台:
——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项目资金到村到户,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
——改革完善干部帮扶机制,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落实好到村到户帮扶措施,防止“扶农不扶贫、富县不富民”;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引导各类资金投入扶贫事业,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担保、保险、补贴等多种措施,引导信贷资金参与扶贫攻坚,开辟了一条新常态下金融扶贫的新路子;
——改革贫困县考核评价机制,赋予贫困县新的考核内涵,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下一步,我们还将重点整合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顶层设计,用体制机制保障结对层级下沉,组织东部发达地区帮扶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同奔小康。”刘永富说。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