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新寨里的幸福生活

12.10.2015  09:26

凉山州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扶贫攻坚载体性工程,强力推进——
□记者  徐登林
        “从山上搬下来后,我们住进了新房,种起大棚蔬菜。”10月10日上午,在凉山州昭觉县城北乡谷都村,村民勒格伍沙一边扯着四季豆苗间的杂草,一边与记者聊起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2010年以来,凉山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扶贫攻坚的载体性工程强力推进。像勒格伍沙家一样,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改变了彝区无数家庭的生活,凉山州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07.6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50.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4%下降到13.5%。
逾三成农户入住新村新寨
        勒格伍沙的新房位于谷都村麻足组彝家新寨集中建设点,青瓦白墙、牛角飞檐的彝族特色凸显。谷都村村主任八且小平介绍,该建设点2011年开建,2012年底竣工,77户居民从原来海拔2600米的麻足乃托山上搬到这个平坝集中居住。
        2010年,凉山州委、州政府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的原则,在大凉山彝区、安宁河谷地区和木里藏区分别以彝家新寨、安宁河谷新村和藏家新居为切入点,全力实施新村新寨建设。在新村新寨建设中,配套太阳能、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建立健全政府投、群众出、项目捆、单位助、社会捐、政策补、金融贷“七个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落实建房补助、农民自主选择建房模式等措施,激发起农民自筹和投工投劳建家园的热情。“政府补助2万元,我家自筹7万元,建成190平方米的新房。”勒格伍沙说。
        预计到今年底,凉山累计将建成新村新寨3470个,占自然村落的37.3%,入住新村新寨农户38.6871万户,占全州农户的37.2%。
新寨新村带动特色产业
建新寨让农民住上好房子,房子要住长久,还得发展产业。”昭觉县民族宗教和扶贫移民局局长熊哈日告诉记者,谷都村麻足组彝家新寨集中建设点因为离昭觉县城和西昌市相对较近,着重发展大棚蔬菜。而在偏远地方,着重发展核桃等经果林和牛羊等草食畜。
        以新寨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各新村新寨引导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前庭种菜种瓜、后院生产养畜、鸡犬之声相闻的微田园生态农家。在木里县乔瓦镇娃日瓦村下核桃湾组和韩家湾组,181户藏族群众于2013年建成藏家新居,纷纷开起农家乐。
        据凉山州委农工委统计,该州新村新寨连片发展种植业主导产业17.9万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6个,发展规模养殖户881户,141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23个县级农民合作组织参与新村新寨建设,带动农户面达90%以上。
        结合新村新寨大多建设在风景秀丽山区和河谷的特点,凉山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开展省级旅游扶贫体制机制创新试点。
健康文明生活成风尚
        2013年,勒格伍沙与村里另外4户各投入10万元,租用20亩土地,种起了大棚蔬菜。“蔬菜卖到昭觉,莲花白2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勒格伍沙介绍,种大棚菜一年为家庭增收2万元左右,儿子在河北打工年收入4万多元,加上种水稻、玉米、马铃薯和养猪,一家7口人一年有8万元左右收入。
        清楚盘算着一年收入,对于彝族群众来说,是一种进步。“大凉山彝区群众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影响,缺乏家园意识和财富意识。”凉山州委农工委主任宋福猛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凉山通过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在群众中大力宣传致富典型。
        在省委、省政府主导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中,凉山积极开展“讲文明、改陋习、尚科学、树新风”活动,破除彝区群众落后观念。在新村新寨实施“板凳工程”,改变彝区群众“席地而坐,人畜混居”的习惯。
        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说:“我们将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狠抓新村新寨建设,到2020年,凉山将完成2072个贫困村新村新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