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丽新村]巴中新庙村:“贫困村”华丽转身

26.05.2015  10:52

 

新庙村巴山新居

 

村民议事自主管理村务

业兴 家富 人和 村美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之巴中新庙村

  产村结合共发展 “贫困村”华丽转身“四好村

  (记者张露)位于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的新庙村曾经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危旧(土坯)房高达183户。2013年10月,省委书记王东明深入新庙村调研视察,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作出“连片推进新村建设、不落下一户一人”的重要指示。

  时至今日,新庙村切实以“巴山新居”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1+6”扶贫攻坚行动,努力使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开启了一个“贫困村”到“四好村”的蝶变之路。

   巴山新居配套设施同步发展 村民生活品质“一步跨千年

  “全村贫困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28%,土坯房数量多,大多年久失修。村里的发展非常缓慢,留不住劳动力。”新庙村负责人回顾新庙村过去的艰难状况时说道。

  2014年起,新庙村以“巴山新居”建设为抓手,走产村相融、整村推进的路子,探索出一条贫困山村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新庙村通过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来盘活农民的宅基地。期间,共拆旧建新168户,旧宅基地复耕节约出的13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收入全部用于农民新居建设和聚居点公共服务配套。目前,新庙村已建成巴山新居144户,配建农村廉租房13户。

  巴山新居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项目支撑、政府补助、农户自筹”的模式,充分发挥建房群众的主体作用,组建了新居建设业主委员会。委员会全面参与新居的规划选址、土坯房拆除、土地使用置换、现场施工监督、工程财务管理等新居建设全过程。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次性规划建成的144户巴山新居解决了新庙村76%的土坯房农户“住上好房子”的良久期盼。而对于无力建房的特困户,新庙村实施农村廉租房制度,共建成13套面积为80平方米的廉租屋。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巴山新居同步配套,实行管网、排污、水、电、路、气、电视、通讯、学校、卫生站等设施设备的全面跟进,实现了新庙村居住条件、生活品质“一步跨千年”。

 

新庙村金银花种植区

招商引资推进产业发展 打造产村相融“示范村

  新居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新居转。解决了村民的住房难题,村民要想真正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发展产业才是根本。

  2012年起,花溪乡被规划为巴州区的金银花产业基地之一。新庙村利用秦巴山区适宜发展中药材的地域特征,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引领、农民主体、企业带动、整村推进”的产业发展思路,引进省级龙头企业四川塔基崧源农业公司,新建金银花标准园1200亩。利用村里丰富的林地资源,引进成都亿生公司新建苗木基地400亩,建成景观园林180亩。

  为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新庙村鼓励农户自主发展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690亩。新庙村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庙村共组建金银花种植协会、苗木种植合作社2个,培育“全民果社”等家庭农场2家,发展“药下鸡”“药下菜”种养大户12户,兴办乡村旅游农家乐5家。

  2014年,新庙村实现了70%以上村民参与农业规模经营,人均纯收入达到9400元,其中仅金银花一项收入达34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昔日的产业“空心村”一跃成为巴中市产村相融的“示范村”。

   软硬环境同步抓 城市生活落地新村

  硬环境上去了,怎样打造好软环境?这是新庙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新庙村负责人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为了让城市的生活方式能够在新庙村“完美落地”,新庙村引入了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组建了新村业主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要制定发布新村管理公约,定期召开新村管理情况通报会、新村事务听证会等,引导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有序地参与新村自治。”负责人表示。

  为了加快实现新村新风尚,新庙村建立和完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从源头上有效解决了村民“办事不方便、办事难”的问题。大力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发展新村文化、民俗文化、广场文化等,配套建设了村图书室、文化院坝、休闲广场和健身场所。

  新庙村推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处村、矛盾不上交”。曾经贫困的新庙村正发生着由传统农村向新型社区的巨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