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村”发展 成都新津花桥玩出“新花样”
新华网成都5月4日电(余宰贵 、谢鸿瑞、实习生张锐)成都市新津县花桥镇抓住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服务全局的民生工程,坚持以助农增收为核心、群众满意为标准、农业转型升级为动力,探索以“厚植”蔬香优势的生动实践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建设“业兴、家富、村美、人和”的幸福美丽新村“花桥样本”。
“蔬香”满田园,“新村花样”产业兴
新津县花桥镇在结构上获得大提升,“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格局铺路架桥,引导农产品企业培育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至42%。据花桥镇党委书记高强介绍,在思路上全镇形成大统筹,融入“互联网+”思维引入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新建300平米集农产品展示营销、农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孵化中心,推动线上线下融合、集聚发展。在基础上实现大巩固用,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争取、增加投入、发动群众为突破口,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5年来共建成高标准农田7636亩,整治衬砌渠道140公里,农作物普遍达到旱能灌、涝能排,为稳定农业生产、实现平衡增产打下夯实基础。
“增收”鼓腰包,“新村花样”百姓富
花桥镇党委书记高强告诉记者,目前花桥镇新增大棚5300余亩,大棚种植面积达9000亩,亩产提高30%以上,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新增喷灌滴灌面积800余亩,每亩节约生产成本近千元。引进产业化企业23家,从台湾引进了牛樟树种植基地及“牛樟芝”培育项目并改良新品种520余亩。邀请高校讲师、设立实践课堂,开展现代蔬菜产业知识、常见病虫害防治等农业专题培训10期,带动280余名群众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推动注册职业经理人63人,培育了吴利军、秦隆等种植能手。理出新村建设项目,完成散坟搬迁,助力近70亩土地集聚、集约、集成利用。引导农户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取暖”。
“乡愁”绕村落,“新村花样”特色明
“找好定位、找对方案、找准路径”是推动特色农业与特色新村、特色山水、特色民俗有机融合,促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质增效的方法之一。记者了解到,新津县花桥镇打破传统观念,组织新村村民代表参观学习,树立“高起点、高标准、可持续、有特色”的发展理念,既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文化传承,又依托现实优势强化特色、打造品牌、抓出亮点。量身制定了“阵地建设+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的规划布局;将竹林水系资源、川西建筑风格、渡口记忆、农耕文化等整合利用,邀请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将孔家渡规划打造为集农业观光休闲、民宿餐饮为一体的“小组生微”式新型林盘。按照“参不参与自己定、美丽家园自己建”的原则,采取悬挂横幅、召开村民代表会、林盘院坝会等多种途径,广泛深入地宣传政策、收集民意、汇聚民智。按照“相对集中居住、适度规模经营”理念统筹新村建设和产业布局,每个林盘选取改造意愿强、建设劲头足的2—3户作为样本房优先提供外观美化、庭院绿化等服务,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做到突出特色、做强优势、连片发展。
“和谐”铸民风,“新村花样”社会安
在提升乡贤成就感方面,花桥镇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选树新乡贤、培育新村民。通过自我推荐、群众推选方式,选树出“致富能人”李强、“能人巧匠”刘泽骨等一批先进典型,促使乡村文明新观念深入人心。在提高家庭幸福感方面,借助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好趋势,积极引导群众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许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获得了家庭温暖。在增强群众主体感方面,花桥镇统筹推进新村建设与新型社区管理,引导群众将改圈改厕等环境治理与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新村建成后由群众自发组建小区业主委员会,订立居民守则和文明公约,构建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高强表示,推进花桥镇转型升级、促进产村相融,推动“经济活血”给幸福美丽的状态提供持续动力,坚持精致生态原则,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村民从传统种植转向高附加特色种植,形成示范引领、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形成“特色农业示范引领、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花桥镇还在产业发展、群众富足、新村靓丽的基础上创新社会治理、传承优秀文化、孕育文明乡风,在引领“新村”发展上,新津花桥玩出“新花样”。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达到“形神兼备”、村美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