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机场建设开工在即 芦葭等小镇巨变前最后时光

05.01.2016  09:17

第一批拆迁已经开始。

深阅读

现在的古老小镇,将来的现代空港。

芦葭、草池、石板凳,距成都80多公里的三个小镇,是规划中的天府国际机场一期用地。新机场的修建,让小镇的各种机遇浮现,外出打工潮逐渐演变为归来潮。

2015年岁末,新机场建设开工在即,本报记者赶赴这三个小镇,记录小镇发生巨变前的最后时光。

70岁的曾云良面对旧居,眼角噙泪。

年届70的曾云良身材佝偻、头发蓬乱,一张脸就像枯萎的无花果一样,皱褶黝黑。面前是一片残垣断壁,两天前,那还是他的家。

废墟上,老伴和女儿正围着一口临时搭起的铁锅,生火、烧水、杀鸡、褪毛,处理家里的最后两只公鸡。整个过程,曾云良都在一旁,双手插在衣兜里,呆呆看着,动也不动。

但说起搬家,老人脸上有了表情,絮叨起来:“舍不得”“莫得法”,说到激动处,眼睛里有泪水闪烁。

曾云良的家在简阳市草池镇瓦厂村,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因为被纳入未来成都新机场的范围,历史将彻底改写。按照规划,成都新机场一期用地总面积超过三万亩,拆迁涉及芦葭镇、草池镇、石板凳镇,共3个乡镇21个村。涉及拆迁农户约6000户、2万多人。

临机场近高铁,未来,小镇产业将如何转身?小镇人将何去何从?

听小镇

挖掘机的轰鸣打破寂静,空心化的小镇再度热闹

驱车从成都出发,沿成渝高速公路向东,穿越龙泉山,不到1小时就到达简阳收费站,再沿着蜿蜒狭窄的简三路,汽车折转向西走半小时,草池镇就到了。

从地图上看,这里和平坦如砥的成都平原以及刀削斧切的盆周山区不太一样,密密麻麻的小山包排列在大地上,远远看去,就像一块撒满圆点的碎花布。

除了视觉的不同,听觉上差异也非常明显,越往乡镇走,周遭就越安静,除了有偶尔几声汽车喇叭,再无别的声响。

草池镇一直是蜀中丘陵地带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乡镇,与成都80多公里的距离,将这里和喧嚣的大都市彻底隔离开来。3万人口的小镇,静静地躺在大地柔缓的起伏里。

小镇之静,一方面来自其远,更多来自其空。草池镇户籍人口3万人,但由于当地缺乏支柱产业,大多数青壮年都到外地打工去了,留守人口不及总人口的一半。人走村静,行进在草池的乡间公路上,很长时间都看不到一个人。

到了瓦厂村,下车沿着一条小路往里走,巨大的轰鸣声突然灌入耳鼓,不远处,七八台挖掘机、推土机正在火热施工。施工人员介绍,这里将打通一条施工便道,随即开始修建机场跑道试验段。

工地旁的田埂上,七七八八蹲着不少老乡,在静静观望着。

万双模的家就在工地旁边几十米远处。记者赶到时,他正在收拾衣物,再过几天,他在云南昭通沙发厂打工的儿子,就要回来将他接走了。

说起即将在云南开始的新生活,万双模有点手足无措,“帮帮儿子,接送孙女,闲的时候应该比较多。”两天前,他卖掉了打谷机、打米机、风斗机、水泵等家里所有的农机农具,告别大半辈子的务农生活。

72岁的万相龙有着村里最气派的房子。2000年修建,500多平方米的面积,宽敞的院坝里,两棵柚子树年年都会挂果。一周前,他将全部家当搬到了草池镇上租的新房里。但是随后每天,他都会坐班车,再走上几里路,回到他生活了70多年的地方,看看这里最后的景象。尽管每个房间都搬空了,万相龙说,老房子的每个角落都能牵起回忆。

43岁的付雪根从地里挖了些萝卜和莴笋,装在口袋里,准备带回在草池镇的租住房里作为晚饭的食材。“刚搬走几天,还是想吃自己种的菜,专门跑一趟也不觉得麻烦。”

站在自家的院子前,付雪根指着一个空荡荡的洞穴说:“这里原本有一棵种了20年的香樟树,我两只手都抱不过来,树上还有鸟窝,前几天刚让人给挖走。”这才搬走几天,她就开始想念那棵树了。

而在这之前,她曾一度非常厌烦冷清,为此,每到赶场天,她都要去草池镇赶上半天场,即便有时候什么也不买,只是去享受那村落里难得的热闹。

寂静和喧嚣,咫尺之间,也是转瞬之间。按照原定计划,机场在2015年年底前动工建设,包括曾云良家在内的40户居民率先搬迁。未来,这里将成为天府机场的跑道,起起落落的飞机,将彻底碾碎这里长时间的平静,久违的闹热将重新回来。

可谁能说,这其中只有甜蜜?热闹近在咫尺,付雪根内心又开始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