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有:着力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的四川实践

15.03.2017  19:36
核心提示: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实现工业利润2176.1亿元、增长5.4%,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0.9%、13.1%,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质量效益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工业领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期的阶段特征, 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准确把握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突出全面创新改革牵引,聚焦建设全国先进制造强省,着力从生产端入手,深入推进工业调结构转方式,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做“加法”,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在创新驱动上做“乘法”,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除法”,促进工业经济在保持“稳”的同时,不断强化“进”的优势,新动力培育、新引擎打造取得积极成效。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实现工业利润2176.1亿元、增长5.4%,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0.9%、13.1%,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质量效益提升。

    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先进制造强省建设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党中央立足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家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顺应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大趋势,2015年10月四川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按照全国“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规划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战略资源精深加工、名优特新消费品研发制造基地,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和“中国制造”西部高地。

    一年多来,我省将先进制造业发展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召开先进制造强省推进大会,扎实推进 “1+X”规划体系,在优化重点区域布局、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金融产业结合等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等“十大产业”,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端装备创新研制、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础、产品强质、绿色制造、军民融合等“七大工程”。立足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将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定为重点突破、率先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以56个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做大做强“塔尖产业”;新确定石墨烯、轨道交通、玄武岩纤维、中医药大健康等重点产业,逐一建立推进机制、制定工作方案、设立技术创新联盟,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先机。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1.6万亿元、增长10%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6%,总产值达到6900亿元、占工业比重为17%,比2012年提高4.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品成倍增长,信息安全产业保持30%的增速,航空与燃机增长15%左右,生物医药产业增长10%以上;轨道交通产业形成了全产业链格局,实现产值1250亿元、增长15%,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产业化,玄武岩纤维产量达3000吨,技术装备全国领先,进入产业化应用。

    二、突出全面创新改革牵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紧紧扭住创新引领和提质增效,着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做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一是着力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在核技术、石墨烯、智能制造、精准医学、5G等领域建立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四川汽车轻量化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石墨烯、机器人、军民融合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工业基础领域和重点行业实施技术路线图计划,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二是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行业、分领域推进实施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目前,全省拥有15家国家级创新型示范企业、78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中西部首位。三是着力推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深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核技术、航空发动机、信息安全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园区,着力打造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集聚区,率先与国家国防科工局、12大军工集团和中物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项目4000亿元。大力推进核动力、航空整机等10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布局项目40个,落实投资570亿元;2016年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达2870亿元左右。四是着力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聚焦重点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突破,大力支持创新成果转化、新产品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过去三年,全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项目1800项,累计带动实现产值1.3万亿元以上。同时,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4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02家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三、立足增加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四川工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近70%。稳住传统存量是稳增长的关键,推动传统产业再造优势焕发青春是巩固扩大“四川造”竞争地位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摆在突出的位置,围绕提供产品供给质量,实施“三品战略”和制造业标准化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抓好产业、技术、产品结构的调整,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等重点领域,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动传统产业实施以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流程绿色化、制造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创新。制定分产业培育方案,着力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油气化工、饮料食品、能源电力、钒钛钢铁、汽车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综合实力和发展层次。狠抓川酒川烟川茶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提档升级,支持新产品开发和营销模式创新。过去三年,全省工业投资达到2.27万亿元,技术改造投资达到1.64万亿元。2016年,分别完成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8162亿元、6012亿元,工业民间投资增长8.7%,高于全社会民间投资增速2.9个百分点,投资123亿元的神龙汽车成都工厂(一期)仅用23个月建成投产,中车铝合金A型地铁、中捷合作通用航空轻型飞机等一批关系结构调整的标志性项目顺利投产,投资930亿元的京东方AMLED6代线等一批重大项目渐次落地。同时,聚焦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检验检测等领域,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0%。连续两年组织实施“项目年”,强化投资拉动和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增量、激活存量,工业发展动能积极转换,呈现由过去几年主要由传统产业支撑向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双轮”发力驱动的积极变化。2016年,我省规上工业7.9%的增长中,新项目新企业和传统存量企业分别贡献3.9和4.0个百分点。

    四、坚持不懈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无效供给市场出清

    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2013-2015年,对30余个行业、1245户企业的落后和过剩产能实施了淘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9.1%,比全国多降6个百分点以上。

    制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方案,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提一培一创”(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2016年淘汰钢铁、煤炭产能420万吨、2303万吨,提前并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再下降8.4%。站在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坚决打击“地条钢”和各类落后产能企业非法生产经营,防止关闭淘汰企业“死灰复燃”。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能耗、水耗、环保、安全、质量等标准,开展煤炭、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专项督查和清理整顿。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4家川企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新获批国家地标保护产品25个,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8家。下大力气降低企业成本,四川已成为全国省级设立收费项目最少、收标准最低的省份之一,2016年为实体经济企业减负在820亿元左右,有力支持了企业稳定经营和加快创新升级。

    同时,坚持深化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突出制度供给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重点产业推进、产业园区开发管理、“双创”平台建设与运营、生产要素保障等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产业园区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意见》,把产业园区发展与党的建设整体部署、同步规划,全省产业园区以不到1%的幅员面积,创造了近35%的GDP。

    工业是立国之本,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先进制造强省建设,针对四川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突出全面创新改革牵引,坚持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核心,坚持增存并举、有破有立,把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无效供给市场出清相结合,以市场化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改善和创新工业供给,加快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全力推动工业稳中向好、提质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作者系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