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领导模式

09.05.2014  13:35
核心提示:领导模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因为领导的概念已经变化。领袖正在淡出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式。

        领导模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因为领导的概念已经变化。领袖正在淡出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式。不再是领导者个人在做了不起的事,跟从者像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他。现在是领导者让人们做了不起的事,帮大家成就了不起的事。

        自上而下的领导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得最普遍、视为天经地义的领导模式。今天,领导有可能自下而上地进行。其实这算不得新鲜事。如果上司接受了下属的建议,并组织了实施,上司不是在按下属的意旨办吗?

        这和我们的领导定义是吻合的。谁掌握了方向,谁赢得了跟从者,谁就是领导。在自下而上的领导情景里,下属提出了方向,上司跟从了,下属自然是领导。

        下面我们讨论几种不同领导模式的特点。

        由上而下的领导

        企业里一般认为,中低级经理人是管理层,总经理、副总经理一级是领导或高管层。管理者对领导者负责,接受其领导。领导者动脑,管理者动手,领导者动嘴,管理者跑腿,领导者拍板,管理者执行。

        这样的领导主要有两项任务,即毛泽东所总结的“出主意,用干部”。领导们关起门开会,就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开动员大会,做报告,讲透意义,然后逐级传达,组织计划实施。

        人们发现,这种传统模式有缺憾:只有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思考;因为执行靠下面的多数人,想出主意以后,还要费力气去宣传、动员、说服。在沟通的过程中,传达还可能走样。高层领导有时批评中层干部是“歪嘴和尚”,把好好的经给念歪了,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领导们被形象地称为“火车头”,“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头快,带头人出色,这是今天大多数优秀企业的写照。企业没有个好火车头,简直不可思议。非但跑得快不可能,翻车也说不准。然而,车头承担着全部的责任,火车的速度完全取决于车头的速度;车厢是被动的,下面的聪明才智得不到最大限度的运用,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其结果是整列火车达不到理想速度。

        这种上与下动力方面的脱节,配合不协调,是我们到处看到这样的现象:高层管理雄心勃勃,确定目标时不得不考虑车厢能跟进的最快速度,只好提出“务实”的指标,与自己的愿望大打折扣。有的企业高层做出重大决策,实施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不能实现其“战略”初衷,总结原因,不外是“上面决策错误”和“下面不得力”。其实,执行力弱是这种领导模式的天然缺陷,资源浪费,压抑士气是不可避免的后果。

        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一般是加强中间环节。中间环节承上启下,应该可以在领导执行方面起关键作用。毛泽东将“支部建在连上”,保证党中央的政策路线在所有的基础单位得到贯彻,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每一个部门都要建立领导机制,保证公司决策的落实。从组织上说,这种机制已经存在。中、低层管理人员兼具执行和领导两项功能,他们的任务是领导所在部门执行上级决策。

        第二个办法是所谓发扬民主,发动大家献计献策,让更多的员工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重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这种做法取决于两个必备条件:管理者的自觉和时间的许可。企业里一般没有这种机制,所以这种做法多是临时的、应景的、随意的。

        GE前总裁威尔奇在他的《》一书里纪录了一个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调动中、底层积极性的严肃和认真,同时,我们也感慨在自上而下的领导模式下,发扬民主的艰难和成本。故事是这样的:

        威尔奇发现在一些部门里,员工没有说话的机会,或者得不到尊重。而经理的感觉却很好,他看到人们在忙碌,很积极地工作。他自己的时间也被各种强势人物的访问、电话、纸条挤满。威尔奇认为这是一种被扭曲的感觉。因为员工不说话,是他们觉得自己不能说,或者没有人来征求他们的意见。

        威尔奇对此有深切的感受,是一次次在GE的克罗顿维尔培训中心与学员交流之后。学员们问了他许多原本应该在他们的业务部门讨论的问题。威尔奇反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不向自己的老板提出这些问题?

        答案是:“我不可能提这样的问题。我会被开掉的。”“那你们为什么敢跟我提呢?”“因为我们感到在这儿是匿名的。”

        威尔奇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他要给自己的企业创建一个更宽松的环境,让各个层次的人们都能像在克罗顿维尔培训中心那样,大胆说出他们的想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世界各地的GE结构都会举行2-3天的讨论会,仿效克罗顿维尔培训中心的培训形式,员工们组成30-100人规模的团队,再配备一名外来的辅导员,一起讨论如何改进做事的方法,如何消除妨碍日常工作中的官僚作风和其他障碍。老板会在讨论会开始时出席,讲清楚开这个会的积极意义,同时还要做如下两项承诺:对于讨论会最后提出的75%的建议,要在现场给出“行”或“不行”的回答;对于剩下的25%建议,要在30天之内回答。做出承诺后,老板将会消逝,以免影响公开的讨论,直到会议结束他才会回来,以兑现自己的承诺。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样的讨论会召开了好几万次,直到它们成为公司生活里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此后,这种讨论会就不再是什么大事了,而是成了GE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普通的办法。

        GE花了几年的时间,开了几万次会,才使它形成一种机制,变成组织的自觉行为。他将它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来描述,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代价非常大,而且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并且愿意效仿。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受益未必成正比。

        参与型领导   

        二十世纪的组织结构是由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火车头”的动力一层层向下传递,组织的目标一级级往下分解,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用软硬兼施作为激励手段,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十一世纪的组织将变得松散和扁平,火车头的拉力和车厢的推力汇聚在一起,人们的行为由统一的价值观,信任,责任规范,辅之以公平的激励手段,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这种动力组合不是科学幻想,我们在美国诺世全公司的运作上已经看到了雏形。

        诺世全公司实施的是一个崭新的领导模式:参与型领导。诺世全是美国一家连锁百货公司,管理独特,业绩优秀。员工在加入该公司时获得的指示是自我领导:

        欢迎加入诺世全公司

        我们很高兴你加入我们的公司

        我们的第一要务是提供

        杰出的顾客服务

        请你定出高标准的个人和事业目标

        我们对你达成目标的能力深具信心

        诺世全的规定:

        第一条规定:运用你良好的判断力应付所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