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不是筐, 不能什么都往里装

26.01.2016  10:52

  如果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关键词梳理出若干,“新常态”定会位列前茅。的确,作为对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特征新概括、规律新认识、政策新依据,“新常态”准确、全面体现了中国经济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一些干部对“新常态”本身的认识,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及时澄清,避免“啥都往里装”等误区。

  比如,有人没有搞清楚“新常态”专指经济领域,竟将政治、反腐败、环保等方面的工作也套用过来,搞出“XX新常态”的不准确说法。还有些干部的认识一时拗不过来,觉得新常态表示经济不行了,进而还有人产生消极怠工的想法,把新常态当成自身不作为的挡箭牌。总之,误把“新常态”当成一个筐,啥都往里边装,这种做法委实要不得。

  正本清源,我们先要看清楚“新常态”现实和历史的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一判断非常深刻,明确告诉我们“新常态”绝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而是根植于经济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必然结果,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

  何为螺旋式上升?简单讲,就是经济增长有起有落、经济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循环往复过程。看起来,循环往复似乎总是回到起点,实际上却在稳步向前。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经济波动,也基本上遵循了这种总体向上、局部调整的格局。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蓄势待发中更要走过这段必经阶段,尽管可能会有些暂时的痛苦,但这是难于避免的磨砺。

  认识到经济规律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周期性、结构性特征,我们的思想才不至于混乱,不至于把其他领域的概念盲目照搬过来。同时,我们的行动才能跟上中央的步调,聚精会神打好“十三五”时期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的“持久战”与“歼灭战”。这一场场战役里最为紧迫的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供给侧去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咬紧牙、硬碰硬打一场大仗。

  这场战役输不得、也输不起,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关系到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因此广大领导干部切切不可有这样那样的误区,甚至把“新常态”当成不作为的“怠政挡箭牌”。要看到,“不唯GDP论英雄”不等于放松对干部考核的要求,而恰恰相反是要强调包括GDP在内多元政绩目标的综合考核,实际上是对治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觉地按照中央要求,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层层负责、人人担当,经济建设才能在“新常态”下挣得更多的成绩、创造更多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