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中区:新市民法治学校助推法律进社区
四川在线乐山讯 (记者 高懿) “上一堂课咱们一起学习了居民户口的相关法规,探讨了相关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劳动保障的有关法律精神。”2014年12月30日早晨,在乐山市中区通江社区的会议室里,一百多位“奇特”的学员开始上课了。
说“奇特”,是因为学员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抱着婴儿的妇女,还有朝气蓬勃的青年。而授课的老师,则是市中区人社局副局长钟玉芹。原来,这是通江社区的“新市民法治学校”又开课了。2014年,为促进社区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培养辖区内居民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通江社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将法治教育纳入规范化建设,创办了“新市民法治学校”。
通江社区成立于2003年,地处乐山中心城区北部,辖区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2.3万余人,流动人口5万余人。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是在村委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社区,居住人口多,特别是流动人口众多,人员结构复杂,社区管理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现状,通江社区创新管理机制,在2010年底建立了流动人员夜校。
市中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玻介绍,今年,在市中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通江社区将流动人员夜校创新为新市民法治学校,全面推进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大力推进法律进社区的工作。依法管理,依法治理,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制观念,加强对社区流动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提升流动人员的法律素养。并且通过与社区流动人员的交流,为推进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开辟新思路。
为什么叫“新市民法治学校”?王玻解释,就是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法治宣传教育,让依法治国、依法治区的理念深入人心,把原来的村民和流动人员培养成为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新一代市民,使他们正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促进社区繁荣稳定,和谐发展。
曾经的村支书周思源老人感受非常深:“以前我们这里属于农村,农民种地,觉得把公粮上缴就行了。法律大概明白一些,具体内容、精神都不清楚,遇到事情就想当然地处理,纠纷不断,干部协调也吃力。随着外来人员的不断增加,矛盾纠纷更多了。通过这些年的法制教育,特别是新市民法治学校成立以后,大家运用法律武器的意识提高了很多。”
通江社区党委书记江金洪说,社区鼓励流动人员参加学习,引导辖区居民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同时,开展广泛的流动人员调查,尽可能为流动人员提供各类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学习交流机会,不断提高流动人员人力资源的素质,从而实现辖区内常住居民、流动人员的个人法律修养提高与社区和谐发展。
在实践中,通江社区建立起了以社区依法治理带动流动人员创新管理为基础的工作机制,紧扣依法治区中心工作,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要求,大力推进“法律进社区”。利用新市民法治学校向流动人员传递依法治国的声音,收集社情民意,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新市民法治学校健全了工作班子,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做好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教学安排。社区此举也得到市中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派出工作人员走上讲台。同时,进一步深化社区干部直接联系服务流动人员的群众工作,建立起政法和行政执法工作者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及时对群众进行专业的法律指导。
通江社区还强化社区服务功能,针对社区人手少、服务对象多、服务项目多的实际,不断整合社区资源,采用网格化管理,运用依法治理的理念,培养居民运用法治思维依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引导流动人口融入社区大家庭。
熊启明是一家小超市的老板,他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以前在超市里抓住小偷,往往就暴打一顿进行“教训”,还曾经为此被人索赔。通过法治学习,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讨还公道。
王学刚来自小凉山的峨边县,现在通江社区做水果买卖。通过在新市民法治学校的学习,他了解到社会保险的相关规定:“现在养老、医疗保险都搞得很好,我们这些外来打工、做生意的都可以享受。我也要尽快去办理手续,以后就不用担心养老和生病,解决了大问题。”
辞旧迎新,新市民法治学校2015年的教学安排表已经出炉:从1月到12月,教育、民政、环保、食药监、安监等20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将轮番走上讲台,课程涵盖了教育、社会救助、社保、计生、互联网、残疾人保障等诸多方面。
市中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玻表示,新市民法治学校创建是循序渐进的活动,必须持之以恒、以点带面地逐步推广,使依法治国的思想深入人心,特别是要选准教学内容,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明显的效果,更能增强对整体推进的信心;新市民法治学校创建活动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为流动人员服务的行为,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创建,而是要把创建活动同社区流动人员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新市民法治学校创建教学不是简单的工作方法,而是一种管理理念;只有不断地创建,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高,在实践中循序渐进,才能使创建活动不断向更高层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