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居比县城小区漂亮——巴山新居助推通江农业产业化发展

08.11.2013  17:30

  

 

  盛夏七月,走进通江县诺水河镇梓潼中心村,一幢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川东北风味民居映入眼帘。房前屋后栽花种菜,一座座银耳大棚环绕新村,而中心村又被千亩郁郁葱葱的珍贵林苗木基地包围……

  迷人的梓潼中心村,只是巴山新居助推通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通江县新农村,巴山新居建到哪里,农业产业就跟进到哪里,农业产业发展到哪里,巴山新居就布局到哪里。

  产居一体化——

  农民住得美生活得更美

  近日,新场乡红岩中心村村民吴克甫特别开心,他花10多万元购买的160平方米的一楼一底小洋楼已装修完毕,现正式入驻新居。

  在红岩中心村像吴克甫一样入住“乡村别墅”式巴山新居的村民有10多户。去年洪灾过后,通江县在红岩中心村附近规划建设聚集点,聘请规划设计专家实地勘察设计了三种户型,由村民自主选择一种实行集中统建。

  由60户村民组成的红岩中心村聚居点,体现了通江县产业和新居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新居带产业、产业促新居。一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随着巴山新居建设推进脱颖而出。目前,通江以广纳、诺水河2个重点镇和沙溪镇王坪、新场乡红岩、诺江镇高明3个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建成新农村聚居点178个,改造农村危旧房13390户,全面完成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渠江流域灾后重建任务。13390户,全面完成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渠江流域灾后重建任务。

  片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增收项目。通江各地围绕巴山新居建设同步培育发展主导农业产业,打造了以北部山区发展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中部山区发展粮油为主的现代农业,南部山区发展水产和畜禽为主的畜牧产业三大核心区,连片发展产业基地5万亩。

  体制机制新——

  懂经营的新农民群体正形成

  “社员同志们,发钱了!”这几天,空山乡三套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众多“农民股东”,陆续领到了今年的猕猴桃分红。

  杨熙康就是其中领到猕猴桃分红的空山乡农民,2008年收入还不足4000元,后来,学习了猕猴桃栽培技术,栽植了2亩红心猕猴桃,于2012年正式挂果,产量2000斤,产值20000余元,加上把自家5亩多土地入股到三套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里,自己还在三套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上班,现在每年能挣上60000元以上。

  土地入股到股份合作社里,农民成“股民”。“一头挑起新村建设,一头挑起产业发展”。这是通江在产居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体制机制创新的生动实例。

  走进沙溪镇王坪村新型社区,让人顿时心旷神怡。只见便民服务站、集中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服务设施应有尽有。

  如果说完善的配套设施与便利的公共服务是产居一体的机体,那么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其魂魄。在巴山新居建设中,通江始终坚持产业与建筑相连、山水与人居相融,实现了“人在园中走,如在画中游”。

  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村面貌,更改变着通江农民的思维和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正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