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型城镇化:人从哪里来?”的思考

03.03.2014  12:32

        本网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1年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巴中的城镇化一路高歌猛进,成就有口皆碑。到2013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5.9%。笔者以为,最关键在两条:一是有“统筹城乡”战略统领下的“四级城镇体系”规划作支撑;二是有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作保障,核心在于解决了新型城镇化“钱从哪里来”和“人往何处去”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依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巴中还面临“人从哪里来”问题——

     巴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环境   中国人口众多,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核心的城镇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但具体到巴中而论,巴中城镇化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却是“人从哪里来”。因为,从区位上看,巴中四周分别有达州(东南)、南充(西南)、广元(西北)、汉中(北面)等4个大、中城市。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4个城市中的每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及工业化水平都超过巴中(巴中在短时间内不能超越)。因此,这些城市对周边人口的吸附能力也就比巴中强。资料显示:2013年底,南充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万以上;广元,56平方公里,50万人口;达州,60平方公里,60万人口;汉中,65平方公里,70万人口。相应的,2013年底,巴中36平方公里,人口40万。巴中所面临在四个方向上同时发力与四个实力在自己之上的大、中城市争夺城市人口。从此态势看,不惟巴中吸附别人,反有被别人吸附之虞。      中心城市人口的缺口如何填补   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巴中中心城区规模到2020年达到90平方公里、90万人。2013年底,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大致40万,另外40多万人缺口将在未来7年中填补,意味着平均每年的城市人口净增加额度必须达到6——8万人,这些人该从何处来?   第一来路当然是本行政区内农民进城,但份额有多大?研判巴山新居建设有关数据:“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巴中要对41.39万户农村土坯房、危房、灾害避让搬迁住户进行新建、改建、维护。其中,约6.21万户就地建房,6.25万户有进城买房居住意愿,其余29万余户、近100万人全部住进巴山新居。就是说,在近42万户、130万人的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人口中,只有6万多户、20余万人进住城市。按一般常规,中心城区所占份额在40%以上,即2.4万户、8—10万人。但这只是一年的进城人口规模。   第二来路应该是对周边城市,尤其是对与中心城市相邻相近的本行政区以外的县(区)人口的吸附。但受经济、人文、地理环境制约,尤其在行政区域壁垒的瓶颈制约下,这条来路成效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从传统看,巴中中心城区对西部之苍溪、旺苍、仪陇三县人口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强。      巴中中心城市的人口结构   2013年,国家把巴中、汉中、十堰确立为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巴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可喜可贺。但从另一角度看,并非国家将巴中确立为中心城市巴中就一定是中心城市了,还需有待来日的加紧打造、加快发展,才能做到名至实归。   把巴中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大发展以及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是题中之义,但城市人口,尤其是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度则是巴中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经济的大发展与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与城市人口集聚度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巴中在拉大城市框架,尤其在拉大中心城市框架的同时需要密切关注、高度重视中心城市“人从哪里来”的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巴中历来就不是秦巴山片区的中心城市或最具影响力城市。因此,巴中城市(主城区)的人口结构比较单一,即主要由本地原著居民构成。巴中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有这样几个时期:一是解放初期随部队南下进入一部分外来人口;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入一部分外来人口;三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定向配置了一部分外来人口;四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形式进入一部分外来人口;五是巴中1993年建地设市以后国家配置了一部分外来人口。由于没有详实资料,笔者不能确认巴中人口结构的具体占比,但可以肯定的是巴中目前的人口结构仍然是一个以巴中本地(巴州、恩阳两区)原著民为主体的结构。进而得出的结论是,在这样一个人口结构状态下,巴中距离作为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的目标还很遥远,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加紧打造。      秦巴山片区城市的人口竞合   一般意义上讲,秦巴山片区涵盖川、陕、陇、渝、鄂、豫6省(市)76个县(区、市),人口约5000万。其中,陕西30个县(区)、四川28个县(区),约占总数的70%。   在秦巴山片区这块资源富集、人口众多的广袤土地上,十堰是著名的汽车工业城,湖北襄阳以建成区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而为特大城市,万州以建成区人口80万且兼具水陆空便捷交通而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南充以100万以上人口规模成为四川第二大城市,汉中以城市人口近70万而成为陕南地区第一大城市,此外还有达州、广元等城市,每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都在巴中之上。一般地讲,这些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都在巴中之上,对人口转移的吸附能力从总体上看也比巴中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大势所趋,但从人口资源配置角度看,对巴中这样欠发达地区完全采取市场配置手段。据笔者所知,周边城市也有这样的城市人口配置危机意识。其中,汉中市也有实施向中心城市配置人口资源方面的思考。在此思考中,除了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外,还强调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制定一揽子吸引人口转移的优惠政策以达到与市场配置相辅相成吸附人口的目的。      巴中突出重围的方向在哪里   在城镇化浪潮席卷全国的时代里,城市人口的流向必然成为各中、小城市竞争焦点。巴中面对四面被围的区位,选准突出重围的方向和突破口至关重要。从总体态势看,巴中东南、西南、西北,以及北面都不具备突围条件,唯有东北方向是较为理想的突围方向。   通江县地处巴中东北方向,与万源、镇巴、紫阳、城口等县(区)相邻或接壤。在这个区域内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县,人口在1500万以上。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其中不少县(市)在历史上都为四川所辖;从文化地理角度看,它们与巴中,尤其是通江山水相连、风俗相通、文化同源;从经济地理角度看,它们又是所在辖区的“边缘地区”……因而,这些地方的人口更具有转移流动的意愿,更具有为巴中所吸附的可能。   2010年,万源市联合通江、紫阳、镇巴、城口等5个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县(市)发起了“三省(市)五县(市)扶贫统筹实验区论坛”,五方约定每年举办一次论坛。这是一次在较小范围内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有益尝试。同年,万源、通江两县(市)在达州市和巴中市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巴(中)万(源)高速”项目的上位支持并较为顺利地获得了立项审批。      把“统筹区域发展”纳入战略高度   “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战略之一。在现行体制之下,实施“统筹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政府,尤其在西部贫困地区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关键在行政区划的调整。但在行政区划调整属于中央政府统筹部署的前提之下,地方政府与政府之间唯有自己选准方向、达成共识,建立互惠互利的区域间政府协作机制。   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达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目的,巴中本身就是例子。1993年,巴中从原达县地区脱离出来并单独成立巴中地区及巴中市,由此促成了巴中大发展。通过区域间政府与政府的协作主导以达到促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著名的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等等都是。但政府间的这种区域协作,往往发生在市场发育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城市之间,属于“强强联合”模式,核心在于资源配置(包括人口资源)的市场化。但在西部贫困地区,这种协作的难度就极大,一般是没有上位政府的强力干预和主导,不容易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巴中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而建设中心城市进程中,一、必须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的配置,要选准人口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突破口;二、必须继续扩大开放并持之以恒地招商引资,这是解决经济总量不足、城市规模不大(根本是解决就业问题)并最终解决“人到哪里去”、“是否留得住”等问题的关键;三、绝不能等市场培育成熟了再来思考“人从哪里来”的问题,要把通过政府手段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贯穿到城镇化的整个进程中;四、在解决“人从哪里来”的过程中不能单纯思考本行政辖区内的人口城镇化问题,还必须放眼整个秦巴山区,要用各种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本行政区以外的人口大规模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