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推进四川芦山灾后重建

08.02.2014  12:23

(记者王晨曦 杨迪)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四川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的庙圷村,起伏的丘陵前,上百个圆拱形钢架 大棚 整齐地排列开来,其间修建了平直的沟渠和公路。

        “今年冬天不冷,有些菌包已经开始出菇了。”村民杨芝华边说边掀开其中一个大棚的塑料门帘。在这个近200平米的大棚里,一千多个菌包规则地摆在地上,有不少都长出了浑圆肥厚的香菇。

        这是当地的宏广有机香菇种植基地的一角。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企业统一租用庙圷村150户农民近500亩土地,并每年支付每亩600至800元租金。企业建成大棚基地后再租给农户,并对香菇进行保价收购。同时,区政府对参与的农户提供贴息贷款。

        据杨芝华介绍,种植基地请来技术员培训农户,留守的妇女老人也能干好,种植户人均全年增收1.2万元。“一家人少的一年挣四五万,多的挣十万,盖新房子更有盼头了。

        “4·20”芦山地震后,灾区的震后援建项目纷纷启动。然而,除了“输血”式的援助,灾区更需要“造血”般的经济发展。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5%的雅安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成为重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重灾区天全县新华乡,当地的80后小伙范杰带头在竹林山地搞起了林下生态养鸡合作社。104户村民以林地入股,规模目前已达1000多亩,养鸡20万只,产品卖到了成都和广州,去年每户年均收入近4万元。

        “地震后各方都来援助重建,我们更要自力更生,这样才对得起这份爱心,”范杰说。他希望能从银行多贷些款扩大规模,并准备在今年申请有机认证。

        据雅安地区农业主管部门介绍,多种形式和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试点几年前就开始了。在确权颁证后,通过土地入股或者流转出租等方式,以中等规模为主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和有机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

        “4·20”地震后,雅安市政府将援助资金中的近三分之一用于农业领域的减灾和重建。雨城区副区长廖勇说,今年雨城区计划继续扩大食用菌、茶叶和猕猴桃等经济作物规模,并发展竹编产业,增加农村留守人员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