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新农村建设最强音 金堂两“新”举措敲开农家幸福门

22.01.2014  13:15

 

特色产业发展红火 百姓增收“给力

2013年,成都市金堂县建成了新村聚居点42个,新建提升新农村综合体48个,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820元,同比增长14.9%,增速继续位于成都市三圈层前列——这个有着“天府水城”美誉的县城,正全力打造移步换景的“美丽家园”,用产村相融的步伐托起农家百姓的幸福梦。

近年来,金堂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解决全县“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破口,奏响了以“全域、全程、全面小康”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最强音,成效显著。

如今,金堂县坚持产村一体、统筹城乡、突出特色、成片推进的有效路径,正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有力推动了丘区大县迈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水区”,谱写着我省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动人乐章。

因地制宜布局“”产业 建成5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

新农村建设,要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为起点,这样才能让农村迎来新面貌、新气象。”金堂县农发局负责人介绍,全县依托作为全省首个现代经济作物产业示范基地、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打造成都市10万亩丘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6万亩伏季水果产业基地,规划出全新的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集成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都市现代农业。目前,金堂县已率先在全省成功实现野生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在赵家镇平水桥打造1000亩 “水稻—羊肚菌—蔬菜”高效复合种植基地。

据赵家镇负责人介绍,全镇通过实施“院—企—农”合作模式,与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经作所分别签订了羊肚菌核心基地建设协议和蔬菜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协议。“赵家镇依托羊肚菌人工栽培核心技术优势,既突出了特色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让农户的收入有了保障。”去年上半年,中国食用菌首席专家张金霞在赵家镇指导,对当地羊肚菌的引种示范赞不绝口。

在县财政连续3年统筹给予每年每亩300元产业结构调整补助政策的引导下,像赵家镇这样把特色产业发展得热火朝天的,并非个案。在三溪镇长林村,彩色蜜柚基地2000亩生机勃勃;在金峰村,推广中的1200亩柑桔高接换种让农民充满期待……该县农发局负责人介绍说,朝着“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各村逐步实现了现代农业连片规模经营,全县已建成21个以清溪河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代表的5000亩以上‘一镇一园’现代农业示范园。

产业定位是否准确,要以农民是否增收作为检验。据了解,金堂县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二、三产业,实现多渠道就业增收。落实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扶助政策、培训输送产业工人6000余人;并按照“以旅助农”思路,打造了三溪脐橙生态观光园、白果千亩荷塘等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成功举办了“首届食用菌博览会”、“国际油菜花节”、“荷花节”等农业节会。2013年,全县共吸引游客443.7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产值4.86亿元;新农村示范片人均增收10512元,增幅达17.88%。

紧扣宜居“”空间 农家老旧危房屋变身新社区

在金堂县委、县政府决策层看来,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直接体现了一个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于是,探索“小城镇—新农村综合体—农民聚居点—特色散户”四级村落民居体系、加快农民集中聚居区建设、按“1+21”、“1+23”的标准配套公共设施等措施陆续推进,富有“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格”新型村庄的画卷,在金堂11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2013年,金堂县已建成橙海馨苑、长鸿小区、望江新区等42个农民集中聚居区,涉及农户1.42万户;同时,以林盘保护利用为抓手,在赵家镇平水桥潘家大院、白果五通林盘等23个院落加快“美好家园”、“美好庭院”建设,改(扩)农村新居5657户。

宜居的环境,更需要结合农户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为满足和拓展新村在产业、居住、生活、生态、社会的多种功能,去年,全县新建提升45个新农村综合体。值得一提的是,融合广兴镇九龙村、宝塔村两个聚居点,通过做大做强果树等特色产业,发展起了以竹编、核桃加工为主的家庭手工业。通过“微田园”改造,逐步完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纷至沓来,新建的幼儿园、乡村酒店等,让农民的居住环境改头换面的同时,乡村旅游业也得以蓬勃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小区配套设施,全县着力用好省财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和村级公共服务配套资金,完善22个新村聚居点的“1+21”、“1+23”服务设施,探索和推行“1+2”、“四有一保障”小区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民主测评、保洁员村级管理、小区垃圾自行处理和以奖代补等“四项机制”,让每一个新村都成为产业支撑强劲、基础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健全、城乡一体化格局明显的农村新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