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高温提前“驾到” 公共应急不能慢一拍
一些地方开始将高温纳入灾害应急范畴,但这样的做法仍不普遍,更重要的是,对于高温天气应急,政府部门的措施往往很零散,没有一套全面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
北京这几天连续高温天,29日的最高气温已突破40℃。与此同时,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安徽中北部等地都连续两天以上出现超过35℃的高温天气。各地“烧烤模式”陆续已经开启,有网民调侃:“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
对于高温天提前“驾到”,各地气象部门都及时作出预警。不过,在预警之后,相关的公共应急却不尽如人意,据新京报记者调查,高温天里,部分公交车的空调依然关闭。新华社的报道也披露,高温致使户外劳动者中暑增多。一些地方对于高温的反应,似乎慢了一拍。
这几年来,虽然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给公众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但大多地方并未将之作出严重的灾害处理。举个例子,天气严寒时,政府部门往往及时会启动对街头流浪者的临时救助,但是高温之下,街头流浪者同样是易受伤害的高危人群,但此时我们却很少看到有政府部门去主动履行救助责任。
反观国外,高温被认为是城市“热灾”,早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抗灾应急体系。此前,纽约市遭遇热浪袭击时,曾发布高温紧急状态令,要求所有市政机构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居民安全,当户外温度超过35摄氏度时,全市所有的公共游泳池都将延长开放时间,380个场地宽阔、备有空调设备的避暑中心全天开放。芝加哥政府则规定,只要气温攀到32℃以上,芝加哥义工将不时造访老人与体弱多病者。如果温度达到40℃以上,全市启动紧急计划,所有市政建筑都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免费开放供市民乘凉。
目前,对于暴雨、严寒等,各个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救助机制,但对于高温,目前主要只有一部《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且规范的只是用人单位的责任与义务,涵盖范围主要是建筑、施工、冶金等企业,像学生户外活动、室外商业促销及体育赛事,社区低收入者、老人探视救助等等都没有纳入保障。大多地方都没有根据本地的情况特点,制定一套适合本地的高温应急方案。
高温不仅是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而已,近几年来,高温造成环卫工中暑死亡频繁发生,学生高温期间安排锻炼屡屡导致意外,低收入者、老人高温期间死亡等新闻也不时见诸媒体,而高温天气导致民众就医的个案更是举不胜举。可见,对于民众健康和生命的威胁,高温其实丝毫不亚于其他气象灾害。
高温是一种需要被正视的灾害,热浪肆虐之时,政府部门有责任及时干预,提供人道救助。可以看到,虽然这几年来,一些地方开始将高温纳入灾害应急范畴,例如,上海、重庆等地在高温期间向民众开放纳凉场所,但这样的做法仍不普遍,更重要的是,对于高温天气应急,政府部门的措施往往很零散,没有一套全面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也缺乏对相关单位履责的监督,这样的现实无疑应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