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做市成交长期低于协议转让

18.08.2015  12:32
核心提示:4月上旬到7月中旬,新三板市场遭遇重挫。如今,相比主板,新三板存在的问题显然更加严重,灾后重建任务更加艰巨。   业内人

        4月上旬到7月中旬,新三板市场遭遇重挫。如今,相比主板,新三板存在的问题显然更加严重,“灾后重建”任务更加艰巨。

  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做市交易存在缺陷,或是引发新三板重挫的原因之一。

  做市板块成下跌重灾区

  据了解,新三板引入做市交易的目的,在于维持相对充裕的流动性并减小股价波动,但就近期的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5月18日~6月5日,新三板做市板块连续15个交易日成交额低于协议板块。6月8日~7月15日,新三板调整最剧烈时期,这一情况没有发生;到7月16日,这种情况再次重演:7月16日~8月14日的22个交易日内,有13个交易日出现做市板块成交金额不及协议转让的情况。

  从涨跌幅来看,在市场下行态势下,做市板块的跌幅也大于协议板块。4月7日,三板做市指数创出2673点历史高点后开始下行,到7月8日最低跌至1103点;4月7日~7月8日,三板做市指数下跌50.41%。而同期成分股中包括协议转让和包括做市转让的三板成指的跌幅只有38.94%。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做市个股的大幅波动更是让“平滑波动”成为一纸空文。如7月7日,万人调查(430451)跌去60%,让投资者直呼“这不是新三板,而是港股创业板”。

  业内反思做市商制度

  做市成交额不及协议的情况频频出现,引发一些业内人士对新三板现有做市制度的思考。

  近日,安信证券在一篇研报中指出,此前,做市商只谈价格不谈价值,市场遵循的游戏规则是:企业低价出让做市库存股,然后做市商利用市场定价功能发现企业“真实价值”,最终企业参照市场价格,以一定的折扣进行定增完成最终融资。“由于套利空间巨大,各方争相参与做市前的定增,市场套利者多,而价值认同者少,企业股价缺乏支撑,一旦转做市,低价套利盘出逃将给市场带来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定增破发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在市场行情较差的情况下,做市商反而有可能成为市场最大的空头。”安信证券指出。

  上述机构还认为,目前来看,多家公司定增破发导致的结果是,主流机构参与做市企业定增越发谨慎,游戏规则需要改写。做市商利润主要来自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相较于交易价差的蝇头小利,这部分利润风险低、收益高,使得做市商将重心放在不断追求做市企业数量,而忽略交易量。今后,做市商2.0时代应该是一二级市场价差缩小,交易价差成为做市商主要利润来源,不断撮合交易赚取价差成为做市商的工作重心。

  上海证券研究员曾小勇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曾小勇指出,新三板做市商获取库存做市股票成本非常低廉。

  “比如雷帕得(831613)的做市商,持仓做市股票成本不足40%。在此情况下,做市商就没有必要急于清理手中的库存股票,也就没有必要频繁地在二级市场交易,通过赚取差价获利,因为他们只需要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做市转让卖出持仓即可赚取丰厚利润。”曾小勇指出。

  “由此来看,新三板流动性低迷的原因,不是市场对于新三板市场的关注度下降,而是由于制度设计导致大量做市商热衷于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协议转让方式来获取利润,导致二级市场中通过做市转让方式获取利润的空间被大幅压缩,引发了新三板的流动性不足。因此当务之急是管理层尽快规范做市商通过非市场手段获取低成本库存股票的渠道,将更多的做市商引到二级做市转让市场去获取库存股票。”曾小勇进一步表示。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做市业务仍然为券商带来了丰厚回报。

  根据光大证券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做市业务收入3.7亿元,投资收益率达到180%(未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