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穷根 打好彝区扶贫攻坚战

30.04.2014  09:48

省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解读《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

□本报记者 李淼

我省近日印发《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及2014年实施方案。4月29日,记者邀请省扶贫移民局负责人对方案进行了解读。

方案最大特点是把扶贫开发作为大小凉山彝区的中心工作和突破点,通过扶贫开发来推动彝区跨越式发展。”省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刘维嘉表示,这是目前为止,针对大小凉山彝区扶贫解困最全面、最有力的安排部署,将为大小凉山彝区扶贫攻坚指明方向。

瞄准根源性问题全面部署统筹推进

目前,大小凉山彝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文化滞后、卫生医疗条件较差、传统陋习根深蒂固、社会问题突出,连片特困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转变。“方案瞄准的正是这些彝区最急需解决、最根源性问题,全面部署,逐一解决,彻底斩断穷根。”刘维嘉表示,这是对过去综合扶贫开发的进一步完善。

方案起初涉及五大民生工程,后加上五大发展工程统筹为十项工程。“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彝区扶贫攻坚必须得走统筹扶贫路子。”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指出,方案因此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一起抓。

此前,大小凉山彝区综合扶贫规划推进成效显著,一些问题也在凸显:因项目间联系密切度不够,扶贫合力尚未真正形成。

刘维嘉表示,此次方案设计特别强调统筹推进。“如特色产业培育先要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于是位列一大工程,而发展产业又涉及流通和深加工,产业发展服务工程因此被提出。”在刘维嘉看来,环环相扣正是方案一大特色,十项工程成为一个有机体系。

着眼长远发展突出重点瓶颈问题

方案不仅是全面的部署,同时突出重点。刘维嘉举例,像教育、交通和现代文明普及等工程,都直指制约彝区长远发展的关键性瓶颈问题。

2014年实施方案显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计划投资7.5亿元,新增近3.5亿元,主要用于校舍改造、教师周转房建设等方面。“力度空前。”刘维嘉指出,抓教育就是抓根本,今后就是要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阻断彝区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在大小凉山彝区,群众出行、产业发展、新寨建设常常“”在路上,路成为贫困群众最热切的期盼。在方案中,对交通的强调尤为明显。“起初我们制定的是乡村道路通畅工程,因为按以前的综合扶贫规划,不涉及国省干道。”刘维嘉表示,最终方案专门把大交通建设加进来,加大国省干线建设力度,就是为破解发展最大瓶颈,回应民生期待。

移风易俗对彝区扶贫攻坚更具独特意义,现代文明提升工程成为一大重点。刘维嘉表示,不仅要率先从党员干部自身问题解决起,大力治理“有偿婚姻、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问题,还新启动实施电视机、太阳能热水器“二选一”等多种举措,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投入力度加大为保成效考核更严格

2014年实施方案提出,“十项扶贫工程”计划投资37.97亿元。“今年仅省以上就新增投入12.19亿元。”刘维嘉表示,方案还要求,市(州)、县(区)政府要加大投入,乡镇村也要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管理。

如此大力度地集中资金、集中资源,在刘维嘉看来,这充分说明我省从根源上斩断彝区穷根的大决心。

力度加大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上,人才智力支持也在加强,且更有针对性。根据方案,针对彝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我省将强化技术和管理支援。“今后,省和市(州)住建、教育、农业、林业、卫生计生等部门,要选派技术骨干开展驻村帮扶、巡回指导,推进工程高质量完成。”省扶贫移民局扶贫开发指导处处长李华聪说,2014年,农林系统要选派30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为了保证扶贫取得实效,督查和考核也更细化,更逗硬。方案指出,每年要对“十项扶贫工程”组织全面检查评估,省直有关部门加强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同时,省扶贫局还将会同乐山、凉山组织部共同指导专项考核办法。“细化减贫成效、新寨建设、移风易俗、禁毒防艾等考核指标,加强有关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扶贫绩效考核。”刘维嘉表示,如此细化指标,将扶贫成效与县区主要官员考核严格挂钩,也是第一次。